劉弘基,雍州池陽人也。 父升,隋河州刺史。 弘基少落拓,交通輕俠,不事家產,以父廕為右勛侍。 大業末,嘗從煬帝征遼東,家貧不能自致,行至汾陰,度已後期當斬,計無所出,遂與同旅屠牛,潛諷吏捕之,系于縣獄,歲余,竟以贖論。 事解亡命,盜馬以供衣食,因至太原。 會高祖鎮太原,遂自結托,又察太宗有非常之度,尤委心焉。 由是大蒙親禮,出則連騎,入同臥起。 義兵將舉,弘基召募得二千人。 王威、高君雅欲為變,高祖伏弘基及長孫順德于事之後,弘基因麾左右執威等。 又從太宗攻下西河。 義軍次賈胡堡,與隋將宋老生戰,破之,進攻霍邑。 老生率眾陣于城外,弘基從太宗擊之,老生敗走,棄馬投塹,弘基下斬其首,拜右光祿大夫。 師至河東,弘基以兵千人先濟河,進下馮翊,為渭北道大使,得便宜從事,以殷開山為副。 西略地扶風,有眾六萬。 南渡渭水,屯于長安故城,威聲大振,耀軍金光門。 衛文升遣兵來戰,弘基逆擊走之,擒甲士千餘人、馬數百匹。 時諸軍未至,弘基先至,一戰而捷。 高祖大悅,賜馬二十匹。 及破京城,功為第一。 從太宗擊薛舉于扶風,破之,追奔至隴山而返。 累拜右領都督,封河間郡公。 又從太宗經略東都,戰于瓔珞門外,破之。 師旋,弘基為殿。 隋將段達、張志陳于三王陵,弘基擊敗之。 武德元年,拜右驍衛大將軍,以元謀之勛,恕其一死,領行軍左一總管。 又從太宗討薛舉。 時太宗以疾頓于高墌城,弘基、劉文靜等與舉接戰于淺水原,王師不利,八總管咸敗;唯弘基一軍儘力苦鬥,矢盡,為舉所獲。 高祖嘉其臨難不屈,賜其家粟帛甚厚。 仁杲平,得歸,復其官爵。 會宋金剛陷太原,遣弘基屯晉州。 裴寂為宋金剛所敗,人情崩駭,莫有固志。 金剛以兵造城下,弘基不能守,復陷于賊。 俄得逃歸,高祖慰諭之,授左一總管。 從太宗屯于柏壁,率兵二千自隰州趨西河,斷賊歸路。 時賊鋒甚勁,弘基堅壁,不能進。 及金剛遁,弘基率騎邀之,至于介休,與太宗會,追擊大破之。 累封任國公。 尋從擊劉黑闥于洺州,師旋,授秉鉞將軍。 會突厥入寇,弘基率步騎一萬,自豳州北界東拒子午嶺,西接臨涇,修營障塞,副淮安王神通,備胡寇于北鄙。 九年,以佐命功,真食九百戶。 太宗即位,顧待益隆。 李孝常、長孫安業之謀逆也,坐與交遊除名。 歲余,起為易州刺史,復其封爵,征拜衛尉卿。 九年,改封夔國公,世襲朗州刺史,例停不行。 後以年老乞骸骨,授輔國大將軍,朝朔望,祿賜同於職事。 太宗征遼東,以弘基為前軍大總管。 從擊高延壽于駐蹕山,力戰有功,太宗屢加勞勉。 永徽元年加實封通前一千一百戶。 其年卒,年六十九。 高宗為之舉哀,廢朝三日,贈開府儀同三司、并州都督,陪葬昭陵,仍為立碑,謚曰襄。 弘基遺令給諸子奴婢各十五人、良田五頃,謂所親曰:「若賢,固不藉多財;不賢,守此可以免饑凍。 」余財悉以散施。 子仁實襲,官至左典戎衛郎將。 從子仁景,神龍初,官至司農卿。 殷嶠,字開山,雍州鄠縣人,陳司農卿不害孫也。 其先本居陳郡,陳亡,徙關中。 父僧首,隋秘書丞,有名于世。 嶠少以學行見稱,尤工尺牘。 仕隋太谷長,有治名。 義兵起,召補大將軍府掾,參預謀略,授心腹之寄,累以軍功拜光祿大夫。 從隱太子攻克西河。 太宗為渭北道元帥,引為長史。 時關中群盜往往聚結,眾無適從,令嶠招慰之,所至皆下。 又與統軍劉弘基率兵六萬屯長安故城,隋將衛孝節自金光門出戰,嶠與弘基擊破之。 京城平,賜爵陳郡公,遷丞相府掾。 尋授吏部侍郎。 從擊薛舉,為元帥府司馬。 時太宗有疾,委軍于劉文靜,誡之曰:「賊眾遠來,利在急戰,難與爭鋒。 且宜持久,待糧盡,然後可圖。 」嶠退謂文靜曰:「王體不安,慮公不濟,故發此言。 宜因機破賊,何乃以勍敵遺王也!」久之,言于文靜曰:「王不豫,恐賊輕我,請耀武以威之。 」遂陳兵于折墌,為舉所乘,軍乃大敗。 嶠坐減死除名。 後從平薛仁杲,復其爵位。 武德二年,兼陝東道大行台兵部尚書,遷吏部尚書。 從太宗討平王世充,以功進爵鄖國公。 復從征劉黑闥,道病卒。 太宗親臨喪,哭之甚慟,贈陝東道大行台右仆射,謚曰節。 貞觀十四年,詔與贈司空、淮安王神通,贈司空、河間王孝恭,贈民部尚書劉政會,俱以佐命功配饗高祖廟庭。 十七年,又與長孫無忌、唐儉、長孫順德、劉弘基、劉政會、柴紹等十七人,俱圖其形于凌煙閣。 永徽五年,追贈司空。 嶠從祖弟聞禮,有文學,武德中,為太子中舍人,修梁史,未就而卒。 聞禮子仲容,亦知名,則天深愛其才。 官至申州刺史。 劉政會,滑州胙城人也。 祖環雋,北齊中書侍郎。 政會,隋大業中為太原鷹揚府司馬。 高祖為太原留守,政會率兵隷于麾下。 太宗與劉文靜謀起義兵,副留守王威、高君雅獨懷猜貳。 後數日,將大會于晉祠,威與君雅謀危高祖。 有人以白,太宗既知迫急,欲先事誅之,因遣政會為急變之書,詣留守告威等二人謀反。 是日,高祖與威、君雅同坐視事,文靜引政會入,至庭中,雲有密狀,知人欲反。 高祖指威等令視之,政會不肯,曰:「所告是副留守事,唯唐公得省之耳。 」君雅攘袂大呼曰:「此是反人,欲殺我也!」時太宗已列兵馬布于街巷,文靜因令左右引威等囚于別室。 既拘威等,竟得舉兵,政會之功也。 大將軍府建,引為戶曹參軍。 從平長安,除丞相府掾。 武德初,授衛尉少卿,留守太原。 政會內輯軍士,外和戎狄,遠近莫不悅服。 尋而劉武周進逼并州,晉陽豪右薛深等以城應賊,政會為賊所擒,于賊中密表論武周形勢。 賊平,復其官爵。 歷刑部尚書、光祿卿,封邢國公。 貞觀初,累轉洪州都督,賜實封三百戶。 九年卒,太宗手敕曰:「舉義之日,實有殊功,所葬並宜優厚。 」贈民部尚書,謚曰襄。 後與殷開山同配饗高祖廟庭。 子玄意襲爵,改封渝國公,尚南平公主,授駙馬都尉。 高宗時為汝州刺史。 次子奇,長壽中為天官侍郎,為酷吏所陷也。 柴紹,字嗣昌,晉州臨汾人也。 祖烈,周驃騎大將軍,歷遂、梁二州刺史,封冠軍縣公。 父慎,隋太子右內率,封鉅鹿郡公。 紹幼趫捷有勇力,任俠聞于關中。 少補隋元德太子千牛備身。 高祖微時,妻之以女,即平陽公主也。 第44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上》
第4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