洺州望 隋武安郡。 武德元年,改為洺州,領永年、洺水、平恩、清漳四縣。 二年,陷竇建德。 四年,建德平,立山東道大行台,又立曲周、鷄澤二縣。 五年,罷行台,置洺州大總管府,管洺、衛、岩、相、磁、邢、趙八州。 六年,罷總管府。 以磁州之武安、臨洺、肥鄉三縣來屬。 貞觀元年,又以廢磁州之邯鄲來屬。 天寶元年,改為廣平郡。 乾元元年,復為洺州。 永泰之後,復以武安、邯鄲屬磁州。 會昌元年,省清漳、洺水二縣入肥鄉、平恩、曲周等縣。 舊領縣七,戶二萬二千九百三十三,口十萬一千三十。 天寶領縣十,戶九萬一千六百六十六,口六十八萬三千二百八十。 省清漳、洺水。 今領縣六。 在京師東北一千五百八十五里,至東都八百五十七里。 永年 州所治。 本漢曲梁縣,屬廣平郡。 改廣平為永年 平恩 漢縣。 隋自斥漳城移于平恩故城置 臨洺 漢易陽縣,隋改為臨洺。 武德元年,置紫州,領臨洺、武安、肥鄉、邯鄲等縣。 四年,罷紫州,臨洺屬磁州。 五年,改屬洺州 鷄澤 漢廣平縣地。 武德四年,置鷄澤縣 肥鄉 漢邯溝縣地。 曹魏立肥鄉縣,屬廣平郡。 會昌三年,省清漳縣入 曲周 隋廢縣。 武德四年,復置。 會昌三年,省洺水縣入。 磁州 隋魏郡之淦陽縣。 武德元年,置磁州,領淦陽、臨水、成安三縣。 四年,割洺州之臨洺、武安、邯鄲、肥鄉來屬。 六年,置磁州總管府,領磁、邢、洺、黎、相、衛六州。 其年,廢總管府。 以臨洺、武安、肥鄉三縣屬洺州,磁州領滏陽、成安、邯鄲三縣。 貞觀元年,廢磁州,滏陽、成安屬相州,以邯鄲屬洺州。 永泰元年六月,昭義節度使薛嵩請于淦陽復置磁州,領滏陽、武安、昭義、邯鄲四縣。 州新置,未計戶口帳籍。 在京師東北一千四百八十五里,至東都六百六十五里。 滏陽 漢武安縣地。 隋置滏陽縣,州所治 邯鄲 漢縣,屬廣平郡。 隋屬磁州。 州廢,屬洺州。 永泰初,復置磁州,來屬。 武安 漢縣。 隋復置,隷磁州。 昭義 永泰元年,廉察使薛嵩特置於滏口之右故臨水縣城。 邢州上 隋襄國郡。 武德元年,改為邢州總管府,管邢、溫、和、封、蓬、東龍六州。 邢州領龍崗、堯山、內丘三縣。 四年,平竇建德,罷總管府。 割內丘屬趙州,仍省和、溫、封三州,以其所領南和、沙河、平縣三縣來屬。 又立任縣。 五年,割趙州之內丘、柏仁來屬。 天寶元年,改為鉅鹿郡。 乾元元年,復為邢州。 舊領縣九,戶二萬一千九百八十五,,口九萬九百六十。 天寶,戶七萬一百八十九,口三十八萬二千七百九十八。 在京師東北一千六百五十五里,至東都八百五十七里。 龍岡 漢襄國縣,隋改為龍岡,州所治也 沙河 隋分龍岡縣置。 武德元年,置溫州。 四年,州廢,屬邢州 南和 漢縣,後周置南和郡,隋廢州為縣。 武德元年,置和州。 四年州廢,縣屬邢州 鉅鹿 隋于漢南涘故城置鉅鹿縣。 武德元年,置起州並白起縣。 四年,廢起州,鉅鹿屬趙州。 仍省白起,併入鉅鹿。 貞觀元年,屬邢州。 舊治東府亭城。 嗣聖元年,移于今所。 平鄉 漢鉅鹿郡,故郡城在今縣北十一里。 古鉅鹿城,即今治也。 隋改平鄉縣。 任 漢南 地。 晉置任縣,後廢。 武德四年,復置。 舊治苑鄉城。 堯山 漢柏仁縣,至隋不改。 武德元年,置東龍州,領柏仁縣。 四年,平竇建德,縣屬趙州。 貞觀初,屬邢州。 天寶元年,改為堯山。 內丘 漢中丘縣。 隋改為內丘縣,屬趙州。 貞觀初,還屬邢州。 趙州 漢平棘縣,故城在今縣南。 後魏于昭慶縣置殷州,齊改為趙州。 隋廢,尋復置趙郡于平棘縣。 武德元年,張志昂以郡歸國,改為趙州,領平棘、高邑、贊皇、元氏、廮陶、欒城、大陸、柏鄉、房子、禋城、鼓城十二縣,其年,以禋城屬廉州,以鼓城屬深州。 四年,改大陸為象城。 天寶元年,改為趙郡。 乾元元年,復為趙州。 舊領縣九,戶二萬一千四百二十七,口八萬五千九百九十二。 天寶,戶六萬三千四百五十四,口三十九萬五千二百三十八。 去京師東北一千八百四十三里,至東都一千三十三里。 平棘 漢平棘縣,屬常山郡。 隋自象城移趙州治所于縣置。 寧晉 漢楊氏縣,屬鉅鹿郡。 今治即楊氏城也。 後改為廮陶,元魏改為癭遙,隋復為陶。 天寶元年,改為寧晉。 昭慶 漢廣阿縣,屬鉅鹿郡。 後魏置殷州,北齊改為趙州。 隋改廣阿為大陸。 武德四年,改為象城。 天寶元年,改為昭慶,以有建初、啟運二陵故也。 柏鄉 漢縣,屬鉅鹿郡,故城在今縣西南十七里。 後廢。 隋于今治彭水之陽,復置。 高邑 漢鄗縣,屬常山郡。 世祖更名高邑,晉代不改。 臨城 漢房子縣,屬常山郡。 天寶元年,改為臨城。 贊皇 古無其名,隋置,取贊皇山為名。 元氏 漢常山郡所治,故城在今縣西。 鎮州 秦東垣縣。 漢高改名真定,置恆山郡,又為真定國。 歷代為常山郡。 治元氏,後魏道武登常山郡,北望安樂壘美之,遂移郡治于安樂城,今州城是也。 周、隋改為恆州,後廢。 義旗初,復置恆州,領真定、石邑、行唐、九門、滋陽五縣,州治石邑。 武德元年,陷竇建德。 四年,賊平,徙治所于真定,省滋陽縣,又割廉州之禋城來屬。 天寶元年,改為常山郡。 乾元元年,復為恆州。 興元元年,升為都督府。 元和十五年,改為鎮州。 舊領縣六,戶二萬六千一百一十三,口五萬四千五百四十三。 天寶領縣九,戶五萬四千六百三十三,口三十四萬二千二百三十四。 今領縣十一。 在京師東北一千七百六十里,至東都一千一百三十六里。 真定 隋屬高陽郡。 武德四年,自石邑移恆州于縣為治所。 載初元年,改為中山縣。 神龍元年,復為真定縣。 禋城 漢縣。 唐初,置鉅鹿郡,領禋城、桓肆、新豐、宜安四縣。 武德元年,改為廉州。 其年,陷竇建德。 四年,賊平,復置廉州,領禋城、鼓城、毋極四縣。 省桓肆、、新豐、宜安,併入禋城。 貞觀元年,廢廉州,以鹿城屬深州,鼓城、毋極屬定州,禋城屬恆州。 石邑 漢縣,屬常山郡。 九門 漢縣,屬常山郡。 至隋不改。 國初置九門郡,領九門、新市、信義三縣。 武德元年,改為觀州。 五年,州廢,省信義、新市二縣。 以九門隷恆州。 靈壽 漢縣,屬常山郡。 義寧元年,置燕州。 武德四年,州廢,縣屬井州。 七年州廢,屬恆州。 第29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上》
第29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