鄆州上 隋東平郡之須昌縣。 武德四年,平徐圓朗,于鄆城置鄆州,領鄆城、須昌、宿城、鉅野、乘丘五縣。 又以廢壽州之壽張來屬。 其年,置總管府,管鄆、濮、兗、戴、曹五州。 貞觀元年,罷都督府,仍以鉅野屬戴州。 又廢宿城、乘丘二縣。 八年,自鄆城移治須昌。 景龍元年,又置宿城縣。 天寶元年,改鄆州為東平郡。 乾元元年,復為鄆州。 舊領縣三:須昌、鄆城、壽張;戶四千一百四十一,口二萬一千六百九十二。 天寶領縣五,戶四萬四千二百九十九,口二十八萬四千五百三十。 天寶十三載,廢濟州,其所管五縣,併入鄆州。 濟州舊領縣五,戶六千九百五,口三萬四千五百一十。 天寶,領戶三萬八千七百四十九,口二十一萬六千九百七十九,併入鄆州。 在京師東北一千六百九十七里,去東都東北九百七十三里。 今領縣十。 壽張 隋縣。 武德四年,于縣置壽州,領壽張、壽良二縣。 五年,廢壽州,省壽良入壽張,屬鄆州 鄆城 漢壽良縣。 隋改為萬安縣,仍于縣置鄆州,尋改萬安為鄆城。 貞觀八年,移鄆州治所于須昌縣 鉅野 漢縣。 隋縣升為州。 尋廢,屬戴州。 貞觀十七年,載州廢,鉅野來屬 須昌 郭下。 漢縣,故城在今鄆州東南三十二里。 隋于故城置宿城縣,仍置須昌縣于今所。 貞觀八年,州自鄆城移于須昌縣。 後廢宿城縣。 景雲三年十二月,復分須昌置宿城縣。 貞元四年,改宿城為東平縣,移就郭下。 大和四年,改為天平縣。 六年七月,廢天平縣入須昌縣 盧縣 漢舊。 隋置濟北郡。 武德四年,改濟州,領盧、平陰、長清、東阿、陽谷、范六縣。 又置昌城、濟北、谷城、孝感、冀丘、美政六縣。 六年,廢美政、孝感、谷城、冀丘、昌城五縣。 八年,割范縣屬濮州。 貞觀元年,又廢濟北縣入長清。 天寶元年,改為濟陽郡。 乾元元年,復為濟州。 十三載六月一日,廢濟州,盧、長清、平陰、東阿、陽谷等五縣併入鄆州 平陰 漢肥城縣。 隋為平陰,屬濟州。 天寶十三載,州廢,縣屬鄆州。 大和六年,併入東阿縣。 開成二年七月,節度使王源中奏置平陰縣 東阿 漢縣。 隋屬濟州。 州廢,屬鄆州 陽谷 隋置,取縣界陽谷台為名,屬濟州。 州廢,屬鄆州 中都 漢平陸縣,本治殷密城,在今治西三十九里。 天寶元年,改為中都,移于今治。 泗州中,隋下邳郡。 武德四年,置泗州,領宿預、徐城、淮陽三縣。 貞觀元年,省淮陽縣入宿預,以廢邳州之下邳,廢連州之漣水來屬。 八年,又以廢仁州之虹縣來屬。 總章元年,割海州沐陽來屬。 咸亨五年,沐陽還海州。 長安四年,置臨淮縣。 開元二十三年,自宿預移治所于臨淮。 天寶元年,改為臨淮郡。 乾元元年,復為泗州,舊領縣五,戶二千二百五十,口二萬六千九百二十。 領宿豫、漣水、徐城、虹、下邳。 天寶領縣六,戶三萬七千五百二十六,口二十萬五千九百五十九。 今領縣三:臨淮、漣水、徐城。 其虹縣割隷宿州,宿預、下邳隷徐州。 臨淮、長安四年,割徐城南界兩鄉于沙熟淮口置臨淮縣。 開元二十三年,移治郭下 漣水 隋縣。 武德四年,置漣州,仍分置金城縣。 貞觀元年,廢漣州,並省金城縣,以縣屬泗州。 總章元年,改為楚州。 咸亨五年,還屬泗州 徐城 漢徐縣。 隋為徐城縣,屬泗州,治于大徐城。 開元二十五年,移就臨淮縣。 海州中 隋東海郡。 武德四年,置海州總管府,領海、漣、環、東楚四州。 海州領朐山、龍沮、新樂、曲陽、沐陽、厚丘、懷仁、利城、祝其九縣。 六年,改新樂為祝其。 七年,以東楚州屬揚府,又以沂州來屬。 八年,廢環州及龍沮、祝其、曲陽、厚丘、利城六縣,仍以廢環州之東海來屬。 九年,廢漣州。 貞觀元年,罷都督府。 天寶元年,以海州為東海郡。 乾元元年,復為海州。 舊領縣四:朐山、東海、沐陽、懷仁,戶八千九百九十九,口四萬三千六百九十三。 天寶,戶二萬八千五百四十九,口十八萬四千九。 在京師東二千五百七十里,至東都一千七百五十四里。 朐山 郭下。 漢朐縣,後加「山」字 東海 漢贛榆縣。 武德四年,置環州,領東海、青山、石城、贛榆四縣。 八年,廢環州,仍廢青山等三縣入東海縣,隷海州。 縣治鬱州,四面環海 沐陽 漢厚丘縣。 後魏改沐陽 懷仁 後魏置。 兗州上都督府 隋魯郡。 武德五年,平徐圓朗,置兗州,領任城、瑕丘、平陸、龔丘、曲阜、鄒、泗水七縣。 貞觀元年,省曲阜縣。 其年,又省東泰州,以博城縣來屬。 八年,復置曲阜縣。 十四年,置都督府,管兗、泰、沂三州。 十七年,以廢戴州之金鄉、方輿來屬。 長安四年,置萊蕪縣。 天寶元年,改兗州為魯郡。 乾元元年,復為兗州。 舊領縣八,戶九千三百六十六,口一萬五千四百二十八。 天寶領縣十一,戶八萬八千九百八十七,口五十八萬六百八。 中都割屬鄆州。 在京師東一千八百四十三里,去東都一千七十里。 瑕丘 郭下。 宋置兗州于魯瑕邑故治,隋因置瑕丘縣 曲阜 隋縣。 貞觀元年省,八年復置 乾封 隋博城縣。 武德五年,于縣置東泰州,領博城、梁父、嬴、肥城、岱六縣,貞觀元年,罷東泰州,省梁父、嬴二縣入博城。 仍以博城屬兗州,兼省肥城。 乾封元年,高宗封泰山,改為乾封縣。 總章元年,復為博城。 神龍元年,又為乾封 泗水 漢卞縣。 隋分汶陽縣于卞縣古城置泗水縣 鄒 古邾國,魯穆公改為鄒 任城 漢縣。 北齊于縣置高平郡。 隋廢,縣屬兗州 龔丘 北齊平原縣,隋改為龔丘 金鄉 後漢縣。 武德四年,于縣置金州,領方輿、金鄉二縣。 五年,改金州為戴州。 貞觀十七年,州廢,以金鄉、方輿屬兗州,以單父、楚丘屬宋州,成武屬曹州,鉅野屬鄆州 魚台 漢方輿縣。 隋屬戴州。 貞觀十七年,戴州廢,縣入兗州。 寶應元年,改為魚台,以城北有魯公觀魚台 萊蕪 漢縣,晉廢。 後魏于古城置嬴縣。 貞觀初,廢入博城縣。 長安四年,于廢嬴縣置萊蕪縣。 元和十五年,併入乾封縣,尋卻置,屬兗州。 第28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上》
第28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