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十六星,十六度。 舊去極七十六度,一雲七十度,今七十三度。 東壁九度,奎十六度,此錯以奎西大星為距,即損壁二度,加奎二度,今取西南大星為距,即奎、壁各不失本度。 婁三星,十三度。 舊去極八十度,今七十七度。 胃三星,十四度。 昴七星,十一度。 舊去極七十四度,今七十二度。 畢八星,十七度。 舊去極七十八度,今七十六度。 觜觿三度,舊去極八十四度,今八十二度。 畢赤道與黃道度同。 觜赤道二度,黃道三度。 其二宿俱當黃道斜虛。 畢有十六度,尚與赤道度同。 觜總二度,黃道損加一度,此即承前有誤。 今測畢有十七度半,觜觿半度,並依天正。 參十星,舊去極九十四度,今九十二度。 東井八星,三十三度。 舊去極七十度,今六十八度。 輿鬼五星,舊去極六十八度,今古同也。 柳八星,十五度。 舊去極七十七度,一雲七十九度,今八十度半。 柳,合用西頭第三星為距,比來錯取第四星,今依第三星為正。 七星十度,舊去極九十一度,一雲九十三度,今九十三度半。 張六星,十八度。 舊去極九十七度,今一百度。 張六星,中央四星為硃鳥嗉,外二星為翼。 比來不取膺前為距,錯取翼星,即張加二度半,七星欠二度半。 今依本《經》為定。 翼二十二星,十八度。 舊去極九十七度,今一百三度。 軫四星,十七度。 舊去極九十八度,今一百度。 文昌,舊二星在鬼,四星在井;今四星在柳,一星在鬼,一星在井。 北斗,魁第一星舊在七星一度,今在張十三度。 第二星舊在張二度,今在張十二度半。 第三星舊在翼二度,今在翼十三度。 第四星舊在翼八度,今在翼十七度太。 第五星舊在軫八度,今在軫十度半。 第六星舊在角七度,今在角四度少。 第七星舊在亢四度,今在角十二度少。 天關,舊在黃道南四度,今當黃道。 天江,舊在黃道外,今當黃道。 天囷,舊在赤道外,今當赤道。 三台:上台舊在井,今測在柳;中台舊在七星,今在張。 建星,舊去黃道北半度,今四度半。 天苑,舊在昴、畢,今在胃、昴。 王良,舊五星在壁,今四星在奎,一星在壁外。 屏,舊在觜,今在畢宿。 雲雨,舊在黃道外,今在黃道內七度。 雷電,舊在赤道外五度,今在赤道內二度。 霹靂,舊五星並在赤道外四度,今四星在赤道內,一星在外。 土公吏,舊在赤道外,今在赤道內六度。 虛梁,舊在黃道內四度。 外屏,舊在黃道外三度,今當黃道。 八魁,舊九星並在室,今五星在壁,四星在室。 長垣,舊當黃道,今在黃道北五度。 軍井,準《經》,在玉井東南二度半。 天槨,舊在黃道北,今當黃道。 天高,舊在黃道外,今當黃道。 狗國,舊在黃道外,今當黃道。 羅堰,舊當黃道,今在黃道北。 黃道,春分之日與赤道交于奎五度太;秋分之日交于軫十四度少;冬至之日于斗十度,去赤道南二十四度;夏至之日于井十三度少,去赤道北二十四度。 其赤道帶天之中,用分列宿之度;黃道斜運,以明日月之行。 其冬至,洛下閎起於牛初,張衡等遷于鬥度,由每歲差分不及舊次也。 日晷:《周禮》大司徒,常「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 日東則景夕多風,日西則景朝多陰。 日至之景尺五寸,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合也。 然則百物阜安,乃建王國焉。 」鄭氏以為「凡日景于地,千里而差一寸。 」「景尺有五寸者,南戴日下萬五千里,地與星辰四游升降于三萬里之中,是以半之,得地之中焉。 」鄭司農云:“土圭之長尺有五寸,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適與土圭等,謂之地中。 今潁川陽城為然。 謹按《南越志》:「宋元嘉中,南征林邑,以五月立表望之,日在表北,影居表南。 交州日影覺北三寸,林邑覺九寸一分,所謂開北戶以嚮日也。 」交州,大略去洛九千餘裡,蓋水陸曲折,非論圭表所度,惟直考實,其五千乎!開元十二年,詔太史交州測景,夏至影表南長三寸三分,與元嘉中所測大同。 然則距陽城而南,使直路應弦,至于日下,蓋不盈五千里也。 測影使者大相元太云:「交州望極,才出地二十餘度。 以八月自海中南望老人星殊高。 老人星下,環星燦然,其明大者甚眾,圖所不載,莫辨其名。 大率去南極二十度以上,其星皆見。 乃古渾天家以為常沒地中,伏而不見之所也。 」又按貞觀中,史官所載鐵勒、回紇部在薛延陀之北,去京師六千九百里。 又有骨利干居回紇北方瀚海之北,草多百藥,地出名馬,駿者行數百里。 北又距大海,晝長而夕短,既日沒後,天色正曛,煮一羊胛才熟,而東方已曙。 蓋近日出入之所云。 凡此二事,皆書契所未載也。 開元十二年,太史監南宮說擇河南平地,以水準繩,樹八尺之表而以引度之。 始自滑州白馬縣,北至之晷,尺有五寸七分。 自滑州台表南行一百九十八里百七十九步,得汴州浚儀古台表,夏至影長一尺五寸微強。 又自浚儀而南百六十七里二百八十一步,得許州扶溝縣表,夏至影長一尺四寸四分。 又自扶溝而南一百六十里百一十步,至豫州上蔡武津表,夏至影長一尺三寸六分半。 大率五百二十六里二百七十步,影差二寸有餘。 而先儒以為王畿千里,影移一寸,又乖舛而不同矣。 今以句股圖校之,陽城北至之晷,一尺四寸八分弱;冬至之晷,一丈二尺七寸一分半;春秋分,其長五尺四寸三分。 以覆矩斜視,北極出地三十四度四分。 凡度分皆以十分為法。 自滑台表視之,高三十五度三分。 差陽城九分。 自浚儀表視之,高三十四度八分。 差陽城四分。 自武津表視之,高三十三度八分。 差陽城九分。 雖秒分稍有盈縮,雖以目校,然大率五百二十六里二百七十步而北極差一度半,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而差一度。 樞極之遠近不同,則黃道之軌景固隨而遷變矣。 第25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上》
第2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