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長賢,收之族叔也。 祖釗,本名顯義,字弘理,魏世祖賜名,仍命以顯義為字。 雅性俊辯,博涉群書,有當世才,兼資文武,知名梁、楚、淮、泗之間。 世祖南伐,聞而召之,既至,與語大悅。 謂釗曰:「今我此行,是卿建功之日,勉之,勿憂不富貴也。 」授內都直,侍左右。 師次淮南,諸城未有下者。 釗乃進曰:「陛下百萬之軍,風行電掃,攻城略地,所向無前,雖有智者,莫能為計。 然而師次淮南,已經累日,義陽諸城,猶敢拒守,此非不懼亡滅,自謂必可保全也。 但陛下卒徒果鋭,殺掠尚多,人皆畏威,未甚懷惠,恐一旦降下,妻子不全,所以遲疑,未肯先發。 臣請間入城內,見其豪右,宣達聖心,示以誠信,必當大小相率,面縛請罪。 陛下拔其英楚,因而任之,此外諸城,可不勞兵而自定。 」世祖大喜曰:「所以召卿,本為是耳。 卿今所言,副吾所望。 」釗遂夜入城中,示以危亡之期,開以生全之路,城中大小欣悅,明旦開門出降。 自此而南,望塵款附。 世祖謂釗曰:「卿之一言,逾于十萬之師。 揚我信義,播于四表,實卿一人之力。 」即授義陽太守、陵江將軍。 又令釗與諸將,統兵討襲,所當無不摧破,軍中服其勇敢。 世祖益喜,謂群臣曰:「中國士人,吾拔擢咸盡,文武膽略,未有若釗儔。 」加授建忠將軍,追贈其父處順州刺史。 時經略江左,方大用之,遇風疾發動,頻降醫藥,竟不痊復。 卒時年六十四。 父彥,字惠卿,博學善屬文。 趙郡王干避開府參軍,廣陵王羽闢記室,並不行。 陳留公李崇甚重之,引為鎮西參軍事。 崇討叛氏陽珍、叛蠻魯北燕,又請為記室參軍。 中山王英討淮南,又請為記室參軍。 軍還,求為著作郎,思樹不朽之業。 以晉書作者多家,體制繁雜,欲正其紕繆,刪其游辭,勒成一家之典。 俄而彭城王聞李崇稱之,復請為掾,兼知主客郎中,書遂不成。 王遇害,退歸田裡。 清河王復引為諮議。 王勢高名重,深為權幸所疾,恐罹其禍,固辭以疾。 肅宗初,拜驃騎長史,尋轉光州刺史。 年六十八,卒。 兄伯胤之歸也,留長賢與弟德振,使宦學于洛中。 孝靜北遷,亦徙居鄴。 博涉經史,詞藻清華,舉秀才,除汝南王悅參軍事。 入齊,平陽王淹闢為法曹參軍,轉著作佐郎。 更撰晉書,欲還成先志。 河清中,上書譏刺時政,大忤權幸,為上黨屯留令。 親故以長賢不相時而動,或為書以相規責。 長賢覆書曰: 日者惠書,義高旨遠。 誨仆以自求諸已,思不出位,國之大事,君與執政所圖。 又謂仆祿不足以代耕,位不登于執戟,干非其議,自貽悔咎。 勤勤懇懇,誠見故人之心。 靜言再思,無忘寤寐。 仆雖固陋,亦嘗奉教於君子矣。 以為士之立身,其路不一。 故有負鼎俎以趨世,隱漁釣以待時,操築傅岩之下,取履圯橋之上者矣。 或有釋賃車以匡霸業,委輓輅以定王基,由斬祛以見禮,因射鈎而受相者矣。 或有三黜不移,屈身以直道;九死不侮,甘心于苦節者矣。 皆奮于泥滓,自致青雲。 雖事有萬殊,而理終一致,榷其大要,歸乎忠孝而已矣。 夫孝則竭力所生,忠則致身所事,未有孝而遺其親,忠而後其君者也。 仆自射策金馬,記言麟閣,寒暑迭運,五稔于茲。 不能勒成一家,潤色鴻業,善述人事,功既闕如,顯親揚名,邈焉無冀。 每一念之,曷雲其已。 自頃王室板蕩,彞倫攸斁,大臣持祿而莫諫,小臣畏罪而不言,虛痛朝危,空哀主辱。 匪躬之故,徒聞其語;有犯無隱,未見其人。 此梅福所以獻書,硃雲所以請劍者也。 抑又聞之,嫠不恤緯而憂宗周之亡,女不懷歸而悲太子之少,況仆之先人,世傳儒業,訓仆以為子之道,歷仆以事君之節?今仆之委質,有年世矣,安可自同於匹庶,取笑于兒女子哉!是以腸一夕而九回,心終朝而百慮,懼當年之不立,恥沒世而無聞,慷慨懷古,自強不息,庶幾伯夷之風,以立懦夫之志。 吾子又謂仆干進務入,不畏友朋;居下訕上,欲益反損。 仆誠不敏,以貽吾子之羞,默默苟容,又非平生之意。 故願得鋤彼草茅,逐茲鳥雀,去一惡,樹一善,不違先旨,以沒九泉。 求仁得仁,其誰敢怨? 但言與不言在我,用與不用在時。 若國道方屯,時不我與,以忠獲罪,以信見疑,貝錦成章,青蠅變色,良田敗於邪徑,黃金鑠于眾口,窮達運也,其如命何!吾子忠告之言,敢不敬承嘉惠。 然則仆之所懷,未可一二為俗人道也。 投筆而已,乂復何言! 是出也,人皆為之怏怏,而長賢處之怡然,不屑懷抱,識者以此多焉。 武平中,辭疾去職,終於齊代,不復出仕。 周武平齊,搜揚才俊,闢書屢降,固以疾辭。 卒年七十四。 貞觀中,贈定州刺史。 子征。 魏季景,收族叔也。 父鸞字雙和,為魏文賜名。 有器干,體貌魁偉,以有容儀,為奉車都尉。 曾升輅車,觸毀金翼,斂容請罪。 帝笑曰:「卿體貌過人,素不便習,何足懼也?」車駕南征漢陽,除鸞統軍。 帝歷幸其營,歎賞之。 及在馬圈不豫,敕兼武衛將軍,領宿衛左右。 景明中,六輔之廢,鸞頗預其事。 後除光州刺史,更滿還朝,卒。 謚曰夷。 子季景少孤,清苦自立,博學有文才,弱冠有名京師。 時邢子明稱有才學,殆與子才相侔,季景與收相亞,洛中號兩邢二魏。 莊帝時,為中書侍郎。 普泰中,為尚書右丞。 季景善附會,宰要當朝,必先事其左右。 爾硃世隆特賞愛之。 于時才名甚盛,頗過其實。 太昌中,位給事黃門侍郎,甚見信待,除定州大中正。 孝武帝釋奠,季景與溫子升、李業興、竇瑗等俱為摘句。 天平初,因遷都,遂居柏人西山。 內懷憂悔,乃為擇居賦。 元象初,兼給事黃門侍郎,後兼散騎常侍,使梁。 還,歷大司農卿、魏郡尹。 卒,家無餘財,遺命薄葬,贈散騎常侍、衛尉卿。 所著文筆二百餘篇。 子澹知名。 澹子彥深。 年十五而孤,專精好學,高才善屬文。 仕齊,殿中侍御史,預修五禮,及撰禦覽。 除殿中郎、中書舍人,與李德林修國史。 入周為納言中士。 隋初,為行台禮部侍郎,尋為聘陳使主。 還,除太子舍人。 廢太子勇深禮之,令注庚信集,撰笑苑,世稱博物。 遷著作郎,仍為太子學士。 帝以魏收所撰後魏書褒貶失實,平繪為中興書事不倫序,詔澹別成魏史。 澹自道武下及恭帝,為十二紀,七十八列傳。 別為史論及例,各一卷,合九十二卷。 義例與魏收多所不同。 其一曰:「臣聞天子者繼天立稱,終始絶。 故谷梁傳:『太上不名。 』曲禮:『天子不言出,諸侯不生名。 』諸侯尚不生名,況天子乎?若為太子,必須書名。 良由子者對父生稱,父前子名,禮之意也。 至如馬遷,周之太子,並皆言名,漢之儲兩,俱沒其諱,以尊漢卑周,臣子之意也。 竊謂雖立此理,恐非其義。 何者?春秋、禮記,太子必書名,天王不言出,此仲尼之褒貶,皇王之稱謂,非當時與異代,遂為優劣也。 班固、范曄、陳壽、王隱、沈約參差不同,尊卑失序。 至于魏收諱儲君之名,書天子之字,過又甚焉。 今所撰,諱皇帝名,書太子字,欲尊君卑臣,依春秋之義。 」 第32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3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