昕字子明,幼孤,見愛於祖母李氏。 好學,早有才情,解褐蕩寇將軍,累遷太尉記室參軍。 吏部尚收李神俊奏昕修起居注。 太昌初,除中書侍郎,加平東將軍、光祿大夫。 時言冒竊官級,為中尉所劾,免官,乃為《述躬賦》。 未幾,受詔與秘書監常景典儀注事。 武帝行釋奠禮,昕與校書郎裴伯茂等俱為錄義。 永熙末,昕入為侍讀,與溫子升、魏收參掌文詔。 遷鄴,乃歸河間。 天平初,與侍中從叔子才、魏季景、魏收同征赴都,尋還鄉裡,既而復征。 時梁使兼散騎常侍劉孝儀等來聘,詔昕兼正員郎,迎于境上。 司徒孫騰引為中郎。 尋除通直常侍,加中軍將軍。 既有才藻,兼長几案。 自孝昌之後,天下多務,世人競以吏工取達,文學大衰。 司州中從事宋游道以公斷見知,時與昕嘲謔,昕謂之曰:「世事同知文學外。 」游道有慚色。 興和中,以本官副李象使于梁。 昕好忤物,人謂之牛。 是行也,談者謂之牛象鬥于江南。 齊文襄王攝選,擬昕為司徒右長史,未奏,遇疾卒,士友悲之。 贈車騎將軍、都官尚書、冀州刺史,謚曰文。 所著文章自有集錄。 偉弟晏,字幼平。 美風儀,博涉經史,善談釋老,雅好文詠。 位滄州刺史,為政清靜,吏人安之。 卒,贈尚書左仆射、瀛州刺史,謚曰文貞。 晏篤于義讓,初為南兗州,例得一子解褐,乃啟其孤弟子子慎為朝請。 子慎年甫十二,而其子已弱冠矣。 後為滄州,復啟孤兄子昕為府主簿,而其子並未從宦,世人以此多之。 子亢,字子高,頗有文學。 位兼通直散騎常侍。 使于梁,時年二十八。 後為中外府屬,坐事死於晉陽。 巒叔祖祐,字宗祐。 少有學尚,知名于時。 假員外散騎常侍,使于宋。 以將命之勤,除建威將軍、平原太守、賜爵城平男。 政清刑肅,百姓安之。 卒於官。 子產,字神寶。 好學善屬文,少時作《孤蓬賦》,為進所稱。 舉秀才,除著作佐郎。 假常侍、鄚縣子,使于齊。 產仍世將命,時人美之。 歷中書侍郎、太子中庶子,卒,朝廷嗟惜焉。 贈平州刺史、樂城子,謚曰定。 祐從子虯,字神彪。 著作郎敏之子也。 少為《三禮》鄭氏學,明經有文思。 舉秀才上第,為中書議郎、尚書殿中郎。 孝文因公事與語,問朝觀宴饗禮,虯以經對,大合上旨。 帝崩,尚書令王肅多用新儀,虯往往折以《五經》正禮。 為尚書左丞,多所糾正,台閣肅然。 時雁門人有害母者,八坐奏轅之而瀦其室,宥其二子。 虯駁奏云:「君親無將,將而必誅。 謀逆者戳及期親,害親者令不及子,既逆甚梟鏡,禽獸之不若,而使禋祀不絶,遺育承傳,非所以勸忠孝之道,存三綱之義。 若聖教含容,不加孥戮,使父子罪不相及,惡止於其身者,則宜投之四裔,敕所在不聽配匹。 《盤庚》言無令易種新邑,漢法五月食梟羹,皆欲絶其類也。 」奏入,宣武從之。 後為光祿少卿。 母在鄉遇患,請假歸。 遇秋水暴長,河梁破絶,虯得一小船而度。 船漏滿不沒,時人異之。 母喪,哀毀過禮,為時所稱。 卒,贈幽州刺史,謚曰威。 虯善與人交,清河崔亮、頓丘李平並與親善。 所作碑頌雜筆三十餘篇。 長子臧。 臧字子良,幼孤,早立操尚,博學有藻思。 年二十一,神龜中舉秀才,考上第,為太學博士。 正光中,議立明堂,臧為裴頠一室之議。 事雖不行,當時稱其理博。 出為本州中從事,雅為鄉情所附。 永安初,征為金部郎中,以疾不赴。 轉除東牟太守。 時天下多事,在職少能廉白,臧獨清慎奉法,吏人愛之。 隴西李延寔,莊帝之舅,以太傅出除青州,啟臧為屬。 領樂安內史,有惠政。 後除濮陽太守,尋加安東將軍。 臧和雅信厚,有長者之風,為時人所愛敬。 為特進甄琛行狀,世稱其工。 與裴敬憲、盧觀兄弟並結友,曾共讀《回文集》,臧獨先通之。 撰古來文章並敘作者氏族,號曰《文譜》,未就,病卒,時賢悼惜之。 其文筆凡百餘篇。 贈鎮北將軍、定州刺史,謚曰文。 子恕,涉學有識悟。 齊武平末,尚書屯田郎。 隋開皇中,尚書侍郎。 卒於沂州長史。 臧弟邵,字子才,小字吉。 少時有避,遂不行名。 年五歲,魏吏部郎清河崔亮見而奇之曰:「此子後當大成,位望通顯。 」十歲便能屬文,雅有才思,聰明強記,日誦萬餘言。 族兄巒有人倫鑒,謂子弟曰:「宗室中有此兒,非常人也。 」少在洛陽,會天下無事,與時名勝,專以山水游宴為娛,不暇勤業。 嘗霖雨,乃讀《漢書》,五日略能遍之,後因飲謔倦,方廣尋經史,五行俱下,一覽便無所遺。 文章典麗,既贍且速。 年未二十,名動衣冠。 嘗與右北平陽固、河東裴伯茂、從兄罘、河南陸道暉等至北海王昕舍宿飲,相與賦詩,凡數十首,皆在主人奴處。 旦日奴行,諸人求詩不得,邵皆為誦之。 諸人有不認詩者,奴還得本,不誤一字。 諸人方之王粲。 吏部尚書隴西李神俊大相欽重,引為忘年之交。 釋巾為魏宣武輓郎。 除奉朝請,遷著作佐郎,深為領軍元叉所禮。 叉新除遷尚書令,神俊與陳郡袁翻在席,叉令邵作謝表,須臾便就,以示諸賓。 神俊曰:「邢邵此表,足使袁公變色。 」孝昌初,與黃門侍郎李琰之對典朝議。 自孝明之後,文雅大盛。 邵彫蟲之美,獨步當時,每一文初出,京師為之紙貴,讀誦俄遍遠近。 于時袁翻與范陽祖瑩位望通顯,文筆之美,見稱先達;以邵藻思華贍,深共嫉之。 每洛中貴人拜職,多憑邵為謝章表。 嘗有一貴勝初授官,大事賓食,翻與邵俱在坐,翻意主人托其為讓表。 遂命邵作之,翻甚不悅。 每告人云:「邢家小兒常客作章表,自買黃紙,寫而送之。 」邵恐為翻所害,乃辭以疾。 屬尚書令元羅出鎮青州,啟為府司馬,遂在青土,終日酣賞,盡山泉之致。 永安初,累遷中書侍郎。 所作詔文體宏麗。 及爾硃兆入洛,京師擾亂。 邵與弘農楊愔避地嵩高山。 普泰中,兼給事黃門侍郎,尋為散騎常侍。 太昌初,敕令恆直內省,給御史,令覆案尚書門下事,凡除大官,先問其可不,然後施行。 除衛將軍、國子祭酒。 以親老還鄉,詔所在特給兵力五人,並令歲一入朝,以備顧問。 丁母憂,哀毀過禮。 後楊愔與魏元叉及邵請置學,奏曰: 二黌兩學,盛自虞、殷。 所以宗配上帝,以著莫大之嚴;宣佈下土,以彰則天之軌。 養黃髮以詢哲言,育青衿而敷典教。 用能享國長久,風徽萬祀者也。 爰暨亡秦,改革其道,坑儒滅學,以蔽黔黎。 故九服分崩,祚終二代。 炎漢勃興,更修儒術。 故西京有六學之義,東都有三本之盛。 逮自魏、晉,撥亂相因,兵革之中,學校不絶,仰惟高祖孝文皇帝,稟聖自天,道鏡今古,列教序于鄉黨,敦詩書於郡國。 但經始事殷,戎軒屢駕,未遑多就,弓劍弗追。 世宗統歷,聿遵先緒,永平之中,大興板築。 續以水旱,戎馬生郊,雖逮為山,還停一簣。 而明堂禮樂之本,乃鬱荊棘之林;膠序德義之基,空盈牧豎之跡。 城隍嚴固之重,闕磚石之工;墉構顯望之要,少樓榭之飾。 加以風雨稍侵,漸致虧墜,非所謂追隆堂構,儀刑萬國者也。 伏聞朝議以高祖大造區夏,道侔姬文,擬祀明堂,式配上帝。 今若基宇不修,仍同丘畎,即使高皇神享,闕于國陽,宗事之典,有聲無實。 此臣子所以匪寧,億兆所以佇望也。 第25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2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