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字仁直,本名沙陀。 有志操,遭父憂,居喪合禮。 與弟裕勵精篤學,不交人事。 年十七,司空高乾邕闢為參軍。 賜爵平陰男。 端以天下擾亂,遂棄官歸鄉裡。 魏孝武西遷,周文令大都督薛崇禮據龍門,引端同行。 崇禮尋失守,降東魏。 東魏遣行台薛修義督乙干貴西度,據楊氏壁。 與宗親及家僮等先在壁中,修義乃令其兵逼端等東度。 方欲濟河,會日暮,端密與宗室及家僮等叛之。 修義亦遣騎追,端且戰且馳,遂入石城柵,得免。 柵中先有百家,端與併力固守。 貴等數來慰喻,知端無降意,遂拔還河東。 東魏又遣其將賀蘭懿、南汾州刺史薛琰達守楊氏壁。 端率其屬,並招喻村人,多設奇兵以臨之。 懿等疑有大軍,便東遁,赴船溺死者數千人。 端收其器械,復還楊氏壁。 周文遣南汾州刺史蘇景恕鎮之。 降書勞問,征端赴闕,以為大丞相府戶曹參軍。 從禽竇泰,復弘農,戰沙苑,並有功,進爵為伯。 後改封交城縣伯,累遷吏部郎中。 端性強直,每有奏請,不避權貴。 周文嘉之,故賜名端,欲令名質相副。 自居選曹,先盡賢能,雖貴遊子弟,才劣行薄者,未嘗升擢之。 每啟周文云:「設官分職,本康時務,苟非其人,不如曠職。 」周文深然之。 大統十六年,軍東討,柱國李弼為別道元帥,妙簡英寮,數日不定。 周文謂弼曰:「為公思得一長史,無過薛端。 」弼對曰:「真才也」乃遣之。 轉尚書右丞,仍掌選事。 梁主蕭察曾獻馬瑙鐘,周文帝執之顧丞郎曰:「能擲摴蒱頭得盧者,便與鐘。 」已經數人不得。 頃至端,乃執摴[HT]蒱頭而言曰:「非為此鐘可貴,但思露其誠耳。 」便擲之,五子皆黑。 文帝大悅,即以賜之。 魏帝廢,近臣有勸文帝踐極,文帝召端告之。 端以為三方未一,遽正名號,示天下以不廣。 請待龕翦僭偽,然後俯順樂推。 文帝撫端背曰:「成我者卿也。 卿心既與我同,身豈與我異。 」遂脫所著冠帶袍褲並以賜之。 進授吏部尚書,賜姓宇文氏。 端久處選曹,雅有人倫之鑒,其所擢用,鹹得其才。 六官建,拜軍司馬,加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為侯。 周孝閔帝踐阼,再遷戶部中大夫,進爵為公。 晉公護將廢帝,召群臣議之。 端頗具同異,護不悅,出為蔡州刺史。 為政寬惠,人吏愛之。 轉基州刺史。 基州地接梁、陳,事藉鎮撫,總管史寧遣司馬梁榮催令赴任。 蔡州父老訴榮,請留端者千餘人。 至基州未幾,卒。 遺誡薄葬,府州贈遺,勿有所受。 贈本官,加大將軍,進封文城郡公,謚曰質。 子冑嗣。 冑字紹玄,少聰明,每覽異書,便曉其義。 常嘆訓注者不會聖人深旨,輒以意辯之,諸儒莫不稱善。 性慷慨,志立功名。 周明帝時,襲爵文城郡公。 累遷上儀同,尋拜司金大夫,後加開府。 隋文帝受禪,三遷為兗州刺史。 到官,繫囚數百。 冑剖斷旬日便了,囹圄空虛。 有陳州人向道力偽作高平郡守,將之官。 冑遇諸涂,察其有異,將留詰之。 司馬王君馥固諫,乃聽詣郡。 既而悔之,即遣主簿追道力。 有部人徐俱羅嘗任海陵郡守,先是已為道力偽代之。 比至秩滿,公私不悟。 俱羅遂語君馥曰:「向道力經賜代為郡,使君豈容疑之。 」君馥以俱羅所陳,又固請冑。 冑呵,君馥乃止。 遂收之,道力懼而引偽。 其發奸擿伏,皆此類也。 時人謂為神明,先是,兗州城東沂、泗二水合而南流,氾濫大澤中。 冑遂積石堰之,決令西注,陂澤盡為良田。 又通轉運,利盡淮海,百姓賴之,號為薛公豐兗渠。 冑以天下太平,遂遣博士登泰山觀古蹟,撰封禪圖及儀上之。 帝謙讓不許。 轉郢州刺史,有惠政。 征拜衛尉卿,轉大理卿,持法寬平,名為稱職。 遷刑部尚書。 時左仆射高熲稍被疏忌,及王世積誅,熲事與相連,上因此欲成熲罪。 冑明雪之,正議其獄。 由是忤旨,械繫之,久而得免。 檢校相州事,甚有能名。 漢王諒作亂并州,遣其將綦良東略地,攻逼慈州。 刺史上官政請援于冑,冑畏諒兵鋒,不敢拒。 良又引兵攻冑,冑欲以計卻之,遣親人魯世范說良曰:「天下事未可知。 冑為人臣,去就須得其所,何遽相攻也?」良乃釋去,進圍黎陽。 及良為史祥所攻,棄軍歸冑。 朝廷以冑懷貳心,鎖詣大理。 相州吏人素懷其恩,詣闕理冑者百餘人。 冑竟坐除名,配防嶺南,道卒。 子筠、獻知名。 端弟裕,字仁友。 少以孝悌聞于州裡。 弱冠,丞相參軍事。 時京兆韋夐志安放逸,不幹世務。 裕慕其恬靜,數載酒餚侯之,談宴終日。 夐遂以從孫女妻之。 裕嘗謂親友曰:「大丈夫當聖明之運,而無灼然文武之用為世所知,雖復棲遑,徙為勞苦耳。 至如韋居士,退不丘壑,進不市朝,怡然守道,榮辱弗及,何其樂也。 」 裕曾宿宴于夐之廬,後庭有井,裕夜出戶,若有人欲牽其手,裕便卻行,遂落井。 同坐共出之,因勸裕酒曰:「向慮卿不測夐,幸得無他,宜盡此爵。 」裕曰:「墜井蓋小小耳,方當逾于此也。 」人問其故,裕曰:「近夢,恐有兩楹之憂。 」尋卒,文章之士誄之者數人。 周文傷惜之,追贈洛州刺史。 冑從祖弟浚,字道賾。 父琰,周渭南太守。 浚少孤,養母以孝聞。 幼好學,有志行。 周天和中,襲爵虞城侯,位新豐令。 隨開皇中,歷尚書虞部、考功侍郎。 帝聞浚事母孝,以其母老,賜輿服几杖、四時珍味,當世榮之。 後其母疾病,浚貌甚憂瘁,親故弗之識。 暨丁母艱,詔鴻臚監護喪事,歸葬夏陽。 時隆冬極寒,浚衰絰徙跣,冒犯霜雪,自京及鄉,五百餘里,足凍墮指,創血流離,朝野為之傷痛。 州裡賵助,一無所受。 尋起令視事,上見其毀瘠過甚,為之改容,顧群臣曰:「吾見薛浚哀毀,不覺悲感傷懷。 」嗟異久之。 浚竟不勝喪,病且卒。 其弟謨時為晉王府兵曹參軍事,在揚州。 浚遺書於謨曰: 吾以不造,幼丁艱酷,窮游約處,屢絶簞瓢。 晚生早孤,不聞《詩禮》。 賴奉先人貽厥之訓,獲稟母氏聖善之規。 負笈裹糧,不憚艱遠,從師就業,欲罷不能。 砥行礪心,困而彌篤,用膺教義,爰至長成。 自釋耒登朝,于茲二十三年矣。 雖官非聞達,而祿喜逮親,庶保期頤,得終色養。 何圖精誠無感,禍酷薦臻;兄弟俱被奪情,苦廬靡申哀訴。 是用叩心泣血,隕氣摧魂者也。 既而創鉅釁深,不勝荼毒,啟手啟足,幸及全歸。 使夫死而有知,得從先人于地下矣,豈非至願哉?但念爾伶俜孤宦,遠在邊服,顧此悢悢,如何可言!適已有書,冀得與汝面訣,忍死待汝,已歷一旬。 汝既未來,便成今古,緬然永別,為恨何言!勉之哉!勉之哉! 書成而絶。 有司以聞,文帝為之屑涕,降使賫冊書弔祭。 浚性清儉,死日家無遺財。 浚初為兒時,與宗中兒戲澗濱,見一黃蛇,有角及足。 召群童共視,了無見者。 以為不祥,歸大憂悴。 母問之,以實對。 時有胡僧詣宅乞食,母以告之。 僧曰:「此兒之吉應。 且此兒早有名位,然壽不過六七耳。 」言終而出,忽然不見。 後終於四十二,六七之言驗矣。 子乾福,武安郡司倉書佐。 第20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2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