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景陷台城,皓在城中,將見害,乃逃歸江西。 百姓感其遺惠,每相蔽匿。 廣陵人來嶷乃說皓曰:「逆豎滔天,王室如毀,正是義夫發憤之秋,志士忘軀之日。 府君荷恩重世,又不爲賊所容。 今逃竄草間,知者非一,危亡之甚,累棋非喻。 董紹先雖景之心腹,輕而無謀,新克此州,人情不附,襲而殺之,此一壯士之任耳。 今若糾率義勇,立可得三二百人。 意欲奉戴府君,剿除凶逆,遠近義徒,自當投赴。 如其克捷,可立桓、文之勛;必天未悔禍,事生理外,百代之下,猶爲梁室忠臣。 若何?」皓曰:「仆所願也,死且甘心。 」爲要勇士耿光等百餘人襲殺景兗州刺史董紹先,推前太子舍人蕭勉爲刺史,結東魏爲援。 馳檄遠近,將討景。 景大懼,即日率侯子鑒等攻之。 城陷,皓見執,被縛射之,箭遍體,然後車裂以徇。 城中無少長,皆埋而射之。 來嶷字德山,幼有奇節,兼資文武。 既與皓義舉,邵陵王承製除步兵校尉、秦郡太守,封永甯縣侯。 及皓敗,並兄弟子侄遇害者十六人。 子法敏逃免,仕陳爲海陵令。 賈希鏡,平陽襄陵人也。 祖弼之,晉員外郎。 父匪之,驃騎參軍。 家傳譜學。 宋孝武時,青州人發古塚,銘云:「青州世子,東海女郎。 」帝問學士鮑照、徐爰、蘇寶生,並不能悉。 希鏡對曰:「此是司馬越女嫁苟晞兒。 」檢訪果然,由是見遇,敕希鏡注郭子。 升明中,齊高帝嘉希鏡世學,取爲驃騎參軍、武陵王國郎中令。 歷大司馬司徒府參軍。 竟陵王子良使希鏡撰見客譜,出爲句容令。 先是,譜學未有名家,希鏡祖弼之廣集百氏譜記,專心習業。 晉太元中,朝廷給弼之令史書吏,撰定繕寫,藏秘閣及左戶曹。 希鏡三世傳學,凡十八州士族譜,合百帙,七百餘卷,該究精悉,皆如貫珠,當時莫比。 永明中,衛將軍王儉抄次百家譜,與希鏡參懷撰定。 建武初,希鏡遷長水校尉,傖人王泰寶買襲琅邪譜,尚書令王晏以啓明帝,希鏡坐被收,當極法。 子棲長謝罪,稽顙流血,朝廷哀之,免希鏡罪。 後爲北中郎參軍,卒。 撰氏族要狀及人名書,並行于時。 袁峻字孝高,陳郡陽夏人,魏郎中令渙之八世孫也。 早孤,篤志好學。 家貧無書,每從人假借,必皆抄寫,自課日五十紙,紙數不登則不止。 訥言語,工文辭。 梁武帝雅好辭賦,時獻文章于南闕者相望焉。 天監六年,峻乃擬揚雄官箴奏之。 帝嘉焉,賜束帛,除員外郎,散騎侍郎,直文德學士省,抄史記、漢書各爲二十捲。 又奉敕與陸倕各制新闕銘雲。 劉昭字宣卿,平原高唐人,晉太尉寔九世孫也。 祖伯龍,居父憂以孝聞,宋武帝敕皇太子諸王並往弔慰,官至少府卿。 父彪,齊征虜晉安王記室。 昭幼清警,通老、莊義。 及長,勤學善屬文,外兄江淹早相稱賞。 梁天監中,累遷中軍臨川王記室。 初,昭伯父肜集衆家晉書注干寶晉紀爲四十捲,至昭集後漢同異以注范曄後漢,世稱博悉。 卒於剡令。 集注後漢一百三十捲,幼童傳一卷,文集十捲。 子縧字言明,亦好學,通三禮,位尚書祠部郎,着先聖本記十捲行于世。 縧弟緩字含度,爲湘東王中錄事。 性虛遠,有氣調,風流疊宕,名高一府。 常云:「不須名位,所須衣食。 不用身後之譽,唯重目前知見。 」 鍾嶸字仲偉,潁川長社人,晉侍中雅七世孫也。 父蹈,齊中軍參軍。 嶸與兄岏、弟嶼並好學,有思理。 嶸齊永明中爲國子生,明周易。 衛將軍王儉領祭酒,頗賞接之。 建武初,爲南康王侍郎。 時齊明帝躬親細務,綱目亦密,於是郡縣及六署九府常行職事,莫不爭自啓聞,取決詔敕。 文武勛舊皆不歸選部,於是憑勢互相通進,人君之務,粗爲繁密。 嶸乃上書言:「古者明君揆才頒政,量能授職,三公坐而論道,九卿作而成務,天子可恭己南面而已。 」書奏,上不懌,謂太中大夫顧暠曰:「鍾嶸何人,欲斷朕機務,卿識之不?」答曰:「嶸雖位末名卑,而所言或有可採。 且繁碎職事,各有司存,今人主總而親之,是人主愈勞而人臣愈逸,所謂代庖人宰而爲大匠斲也。 」上不顧而他言。 永元末,除司徒行參軍。 梁天監初,制度雖革,而未能盡改前弊,嶸上言曰:「永元肇亂,坐弄天爵,勛非即戎,官以賄就。 揮一金而取九列,寄片劄以招六校。 騎都塞市,郎將填街。 服既纓組,尚爲臧獲之事,職雖黃散,猶躬胥徒之役。 名實淆紊,茲焉莫甚。 臣愚謂永元諸軍官是素族士人,自有清貫,而因斯受爵,一宜削除,以懲澆競。 若吏姓寒人,聽極其門品,不當因軍遂濫清級。 若僑雜傖楚,應在綏撫,正宜嚴斷祿力,絶其妨正,直乞虛號而已。 」敕付尚書行之。 衡陽王元簡出守會稽,引爲寧朔記室,專掌文翰。 時居士何胤築室若邪山,山發洪水,漂拔樹石,此室獨存。 元簡令嶸作瑞室頌以旌表之,辭甚典麗。 遷西中郎晉安王記室。 嶸嘗求譽于沈約,約拒之。 及約卒,嶸品古今詩爲評,言其優劣,雲「觀休文衆制,五言最優。 齊永明中,相王愛文,王元長等皆宗附約。 于時謝朓未遒,江淹才盡,范雲名級又微,故稱獨步。 故當辭密於范,意淺于江」。 蓋追宿憾,以此報約也。 頃之卒官。 岏字長丘,位建康令卒。 着良吏傳十捲。 嶼字季望,永嘉郡丞。 周興嗣字思纂,陳郡項人也。 世居姑孰,博學善屬文。 嘗步自姑孰,投宿逆旅,夜有人謂曰:「子才學邁世,初當見識貴臣,卒被知英主。 」言終不測所之。 齊隆昌中,侍郎謝朏爲吳興太守,唯與興嗣初談文史而已。 及罷郡,因大相談薦。 梁天監初,奏休平賦,其文甚美,武帝嘉之,拜安成王國侍郎,直華林省。 其年,河南獻舞馬,詔興嗣與待詔到沆、張率爲賦,帝以興嗣爲工,擢拜員外散騎侍郎,進直文德、壽光省。 時武帝以三橋舊宅爲光宅寺,敕興嗣與陸倕各制寺碑,及成俱奏,帝用興嗣所制。 自是銅表銘、柵塘碣、檄魏文、次韻王羲之書千字,並使興嗣爲文。 每奏,帝稱善,賜金帛。 後佐撰國史。 興嗣兩手先患風疽,十二年,又染癘疾,左目盲。 帝撫其手,嗟曰:「斯人而有斯疾。 」手疏疽方以賜之。 任昉又愛其才,常曰:「興嗣若無此疾,旬日當至御史中丞。 」十七年,爲給事中,直西省。 周舍奉敕注武帝所制歷代賦,啓興嗣與焉。 普通二年卒。 所撰皇帝實錄、皇德記、起居注、職儀等百餘卷,文集十捲。 吳均字叔庠,吳興故鄣人也。 家世寒賤,至均好學有俊才,沈約嘗見均文,頗相稱賞。 梁天監初,柳惲爲吳興,召補主簿,日引與賦詩。 均文體清拔,有古氣,好事者或學之,謂爲「吳均體」。 均嘗不得意,贈惲詩而去,久之復來,惲遇之如故,弗之憾也。 薦之臨川靖惠王,王稱之於武帝,即日召入賦詩,悅焉。 待詔着作,累遷奉朝請。 本紀先是,均將着史以自名,欲撰齊書,求借齊起居注及群臣行狀,武帝不許,遂私撰齊春秋奏之。 書稱帝爲齊明帝佐命,帝惡其實錄,以其書不實,使中書舍人劉之遴詰問數十條,竟支離無對。 敕付省焚之,坐免職。 尋有敕召見,使撰通史,起三皇訖齊代。 均草、世家已畢,唯列傳未就,卒。 均注范曄後漢書九十捲,着齊春秋三十捲,廟記十捲,十二州記十六卷,錢唐先賢傳五卷,續文釋五卷,文集二十捲。 先是有濟陽江洪,工屬文,爲建陽令,坐事死。 第27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南史》
第2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