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經籍也者,先聖據龍圖,握鳳紀,南面以君天下者,咸有史官,以紀言行。 言則左史書之,動則右史書之。 故曰「君舉必書」,懲勸斯在。 考之前載,則《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之類是也。 下逮殷、周,史官尤備,紀言書事,靡有闕遺,則《周禮》所稱,太史掌建邦之六典、八法、八則,以詔王治;小史掌邦國之志,定世系,辨昭穆;內史掌王之八柄,策命而貳之;外史掌王之外令及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書;御史掌邦國都鄙萬民之治令,以贊塚宰。 此則天子之史,凡有五焉。 諸侯亦各有國史,分掌其職。 則《春秋傳》,晉趙穿弒靈公,太史董狐書曰「趙盾殺其君」,以示于朝。 宣子曰「不然。 」對曰:「子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討賊,非子而誰?」齊崔杼弒莊公,太史書曰「崔杼弒其君」,崔子殺之。 其弟嗣書,死者二人。 其弟又書,乃舍之。 南史聞太史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 楚靈王與右尹子革語,左史倚相趨而過。 王曰:「此良史也,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然則諸侯史官,亦非一人而已,皆以記言書事,太史總而裁之,以成國家之典。 不虛美,不隱惡,故得有所懲勸,遺文可觀,則《左傳》稱《周志》,《國語》有《鄭書》之類是也。 暨夫周室道衰,紀綱散亂,國異政,家殊俗,褒貶失實,隳紊舊章。 孔丘以大聖之才,當傾頽之運,嘆鳳鳥之不至,惜將墜於斯文,乃述《易》道而刪《詩》、《書》,修《春秋》而正《雅》、《頌》。 壞禮崩樂,鹹得其所。 自哲人萎而微言絶,七十子散而大義乖,戰國縱橫,真偽莫辨,諸子之言,紛然淆亂。 聖人之至德喪矣,先王之要道亡矣。 陵夷踳駁,以至于秦。 秦政奮豺狼之心,剗先代之跡,焚《詩》、《書》,坑儒士,以刀筆吏為師,制挾書之令。 學者逃難,竄伏山林,或失本經,口以傳說。 漢氏誅除秦、項,未及下車,先命叔孫通草綿蕝之儀,救擊柱之弊。 其後張蒼治律歷,陸賈撰《新語》,曹參薦蓋公言黃老,惠帝除挾書之律,儒者始以其業行於民間。 猶以去聖既遠,經籍散逸,簡札錯亂,傳說紕繆,遂使《書》分為二,《詩》分為三,《論語》有齊、魯之殊,《春秋》有數家之傳。 其餘互有踳駁,不可勝言。 此其所以博而寡要,勞而少功者也。 武帝置太史公,命天下計書,先上太史,副上丞相,開獻書之路,置寫書之官,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內有延閣、廣內、秘室之府。 司馬談父子世居太史,探采前代,斷自軒皇,逮于孝武,作《史記》一百三十篇。 詳其禮制,蓋史官之舊也。 至于孝成,秘藏之書,頗有亡散,乃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 命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咸校數術,太醫監李柱國校方技。 每一書就,向輒撰為一錄,論其指歸,辨其訛謬,敘而奏之。 向卒後,哀帝使其子歆嗣父之業。 乃徙溫室中書於天祿閣上。 歆遂總括群篇,撮其指要,著為《七略》:一曰《集略》,二曰《六藝略》,三曰《諸子略》,四曰《詩賦略》,五曰《兵書略》,六曰《術數略》,七曰《方技略》。 大凡三萬三千九十捲。 王莽之末,又被焚燒。 光武中興,篤好文雅,明、章繼軌,尤重經術。 四方鴻生巨儒,負袠自遠而至者,不可勝算。 石室、蘭台,彌以充積。 又于東觀及仁壽閣集新書,校書郎班固、傅毅等典掌焉。 並依《七略》而為書部,固又編之,以為《漢書·藝文志》。 董卓之亂,獻帝西遷,圖書縑帛,軍人皆取為帷囊。 所收而西,猶七十餘載。 兩京大亂,掃地皆盡。 魏氏代漢,采掇遺亡,藏在秘書中、外三閣。 魏秘書郎鄭默,始制《中經》,秘書監荀勖,又因《中經》,更著《新簿》,分為四部,總括群書。 一曰甲部,紀六藝及小學等書;二曰乙部,有古諸子家、近世子家、兵書、兵家、術數;三曰丙部,有史記、舊事、皇覽簿、雜事;四曰丁部,有詩賦、圖贊、汲塚書。 大凡四部合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 但錄題及言,盛以縹囊,書用緗素。 至于作者之意,無所論辯。 惠、懷之亂,京華蕩覆,渠閣文籍,靡有孑遺。 東晉之初,漸更鳩聚。 著作郎李充以勖舊簿校之,其見存者,但有三千一十四卷。 充遂總沒眾篇之名,但以甲乙為次。 自爾因循,無所變革。 其後中朝遺書,稍流江左。 宋元嘉八年,秘書監謝靈運造《四部目錄》,大凡六萬四千五百八十二卷。 元徽元年,秘書丞王儉又造《目錄》,大凡一萬五千七百四卷。 儉又別撰《七志》:一曰《經典志》,紀六藝、小學、史記、雜傳;二曰《諸子志》,紀今古諸子;三曰《文翰志》,紀詩賦;四曰《軍書志》,紀兵書;五曰《陰陽志》,紀陰陽圖緯;六曰《術藝志》,紀方技;七曰《圖譜志》,紀地域及圖書。 其道、佛附見,合九條。 然亦不述作者之意,但于書名之下,每立一傳,而又作九篇條例,編乎首卷之中。 文義淺近,未為典則。 齊永明中,秘書丞王亮、監謝朏,又造《四部書目》,大凡一萬八千一十捲。 齊末兵火,延燒秘閣,經籍遺散。 梁初,秘書監任昉躬加部集,又于文德殿內列藏眾書,華林園中總集釋典,大凡二萬三千一百六卷,而釋氏不豫焉。 梁有秘書監任昉、殷鈞《四部目錄》,又《文德殿目錄》。 其術數之書,更為一部,使奉朝請祖恆撰其名。 故梁有《五部目錄》。 普通中,有處士阮孝緒,沉靜寡慾,篤好墳史,博採宋、齊已來王公之家凡有書記,參校官簿,更為《七錄》:一曰《經典錄》,紀六藝;二曰《記傳錄》,紀史傳;三曰《子兵錄》,紀子書、兵書;四曰《文集錄》,紀詩賦;五曰《技術錄》,紀數術;六曰《佛錄》;七曰《道錄》。 其分部題目,頗有次序,割析辭義,淺薄不經。 梁武敦悅詩書,下化其上,四境之內,家有文史。 元帝克平侯景,收文德之書及公私經籍,歸於江陵,大凡七萬餘卷。 周師入郢,咸自焚之。 陳天嘉中,又更鳩集,考其篇目,遺闕尚多。 其中原則戰爭相尋,干戈是務,文教之盛,苻、姚而已。 宋武入關,收其圖籍,府藏所有,才四千卷。 赤軸青紙,文字古拙。 後魏始都燕代,南略中原,粗收經史,未能全具。 孝文徙都洛邑,借書於齊,秘府之中,稍以充實。 暨于爾硃之亂,散落人間。 後齊遷鄴,頗更搜聚,迄于天統、武平,校寫不輟。 後周始基關右,外逼強鄰,戎馬生郊,日不暇給。 保定之始,書止八千,後稍加增,方盈萬卷。 周武平齊,先封書府,所加舊本,才至五千。 隋開皇三年,秘書監牛弘表請分遣使人,搜訪異本。 每書一卷,賞絹一匹,校寫既定,本即歸主。 於是民間異書,往往間出。 及平陳已後,經籍漸備。 檢其所得,多太建時書,紙墨不精,書亦拙惡。 於是總集編次,存為古本。 召天下工書之士,京兆韋霈、南陽杜頵等,于秘書內補續殘缺,為正副二本,藏於宮中,其餘以實秘書內、外之閣,凡三萬餘卷。 煬帝即位,秘閣之書,限寫五十副本,分為三品:上品紅琉璃軸,中品紺琉璃軸,下品漆軸。 于東都觀文殿東西廂構屋以貯之,東屋藏甲乙,西屋藏丙丁。 又聚魏已來古蹟名畫,于殿後起二台,東曰妙楷台,藏古蹟;西曰寶跡台,藏古畫。 又于內道場集道、佛經,別撰目錄。 第15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隋書》
第1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