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理解旺代,必須考慮這種對抗,一邊是法國革命,另一邊是布列塔尼農民。 一邊是這些無法比擬的大事:咄咄逼人的恩惠、憤怒的文明、過激的進步。 難以理解的大幅度改良,另一邊是嚴肅古怪的野人,那位眼睛清澈的長髮人:他以牛奶和栗子為生;他只看得見自己的茅屋頂,自己的籬笆和壕溝;他能識別附近各村莊的鐘聲;他的水只用來解渴;他穿著有絲織裝飾圖案的皮外衣;他沒有文化而且喜好裝飾,往衣服上刺畫就像他的祖先克爾特人在臉上刺畫一樣;他尊敬虐待他的主人;他操的是死語言,這等於讓他的思想住進墳墓;他趕牛,磨鐮刀,為黑麥除草,做養麥麵餅;他崇敬犁體甚于崇敬祖母;他信仰聖母和顯聖;他跪拜在聖壇前,也跪拜在矗立於荒原中央的神秘巨石前;他在平原上是農夫,在海邊是漁夫,在荊棘叢中是偷獵人;他愛他的國王,他的領主,他的教士,他的虱子;他經常在荒寂的大按灘上靜立沉思,陰鬱地傾聽大海。 請想想這樣的盲人能接受如此的光明嗎? 二人 農民有兩個支撐點:養活他的田野和藏匿他的樹林。 布列塔尼的樹林當時的景象,今天已很難想像。 那是一座座城市。 盤根錯節的荊棘和樹枝,沒有什麼比這更聾、更啞、更蠻荒的了。 這些廣袤的叢林是靜止和沉默的居所,這裡有死一般的、墳墓一般的孤寂。 如果你像閃電一樣猛然劈開樹木,就會在陰影中看到麇集的人群。 窄窄的圓井口被石頭和樹枝遮住,並道先成垂直線,後成水平綫,在地底成漏斗報擴寬,最後抵達暗室。 這就是坎比茲①在埃及發現的暗室,也是韋斯特曼在布列塔尼發現的暗室,只不過在埃及是沙漠,在布列塔尼是森林;在埃及地窖裡是死人,在布列塔尼地窖裡是活人。 在米斯東樹林裡,有一個十分荒僻的林中空地,它下面全是地道和小室,裡面有一群神秘的人來來往往,這個林中空地就叫作「大城」,另一處林中空地也與此相仿,外表荒涼,地下卻十分擁擠,它叫作「皇家廣場」。 ①公元前六世紀波斯國王,曾征服埃及。 這種地下生活在布列塔尼自古有之。 在任何時代,人總在逃避人,因此才在樹根下挖築了爬蟲的洞穴。 它們在德落伊教祭司時期就出現了,有的和石桌墳一樣古老。 傳說中的鬼魂、歷史上的惡魔,都曾從這個黑暗國度的上方經過:特塔泰斯①抬撒、奧埃爾②、內奧梅納③、英王之子熱奧弗魯瓦、鐵腕阿蘭、彼埃爾•莫萊克、法國的布洛瓦家族、英國的蒙特福特家族、國王們、公爵們、布列塔尼的七位男爵、領主法庭的法官們、與雷恩伯爵爭吵的南特伯爵、匪兵強盜、大部隊、勒內二世、羅昂子爵、國王任命的總督們、把農民弔在德•塞維涅夫人④窗下的「善良的肖爾公爵」、十五世紀的領主屠殺、十六十七世紀的宗教戰爭、十八世紀那三萬條專門追逐人的狗,在這種種可怕的踐踏之下,人民決定藏匿起來。 他們最初是為了逃避克爾特人,後來是克爾特人逃避羅馬人,布列塔尼人逃避諾曼底人,新教徒逃避天主教徒,走私販逃避鹽稅局。 他們最初是躲進森林,後來藏到地下。 這是動物的對策。 暴政使民族淪落到如此地步!兩千年來,形形色色的專制主義:奪城掠地、封建割據,狂熱盲從、苛捐雜稅逼得惶惑和可憐的布列塔尼走投無路。 這是一種殘酷無情的狩獵,只是形式有所不同罷了。 人鑽進地洞。 ①克爾特種族之神,戰神。 ②六至十九世紀間布列塔尼的幾位公爵。 ③九世紀市列塔尼領袖。 ④十七世紀法國女作家,以書信著稱。 當法蘭西共和國突然出現時,布列塔尼人的心中已充滿了恐怖憤怒的一種形式,布列塔尼的樹林中已充滿了地洞。 布列塔尼反叛了。 強加于它的解放反而使它感到受壓迫,奴隷們常產生這種誤會。 人和森林的默契悲慘的布列塔尼森林又扮演起了老角色,成為這次叛亂的仆從和同謀,正像它從前一樣。 這些森林下面彷彿是石珊瑚,佈滿四通八達、奇異非凡的交通網,還有各種坑道和小室。 沒有窗子的小室每間可容納五六人。 在那裡會感到呼吸困難。 有些奇怪的數字可以說明農民大叛亂組織得何等嚴密。 在伊爾和維蘭省塔爾蒙親王避難的佩爾特森林裡,聽不見一絲人聲,看不見一點人影,但地下卻藏着福卡爾手下的七千人。 在莫爾比昂省的默拉克森林,也看不見任何人,地下卻藏着八千人。 佩爾特和默拉克還不算是布列塔尼的大森林。 在森林裡走動是極可怕的,因為地下有迷宮,裡面蹲着許多戰士;偽裝的荊棘叢像是一大塊陰森的海綿,當革命這只大腳踩上去時,內戰就會噴射出來。 營隊無影無蹤,卻時時在窺伺。 共和國軍不知它們在哪裡,它們卻在共和國軍腳下游動,突然冒出地面,然後又消失在地下,跳出來時聲勢浩大,然後又無影無蹤;它們無所不在又化整為零,先是雪崩,後是細屑,彷彿是伸縮自如的巨人;它們戰鬥時是巨人,消失時是侏儒;它們是具有鼴鼠特性的美洲豹。 不僅僅有森林,還有樹林;城市之下有村莊;森林之下有荊棘叢。 森林由分散在四處的、錯綜複雜的樹林相連。 古堡成了堡壘,村莊成了營地,農莊里布下了圈套和陷講,租田地設下了溝渠和樹木屏障,這些就是對付共和國軍的一張大羅網。 這個整體就是當時人稱的博卡熱地區。 第5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九三年》
第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