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宣尉說道:「這鏡是紫金鑄的,沖瑩光潔,悉照秋毫。 鏡背有四卦,按卦扣之,各應四位之聲,中則應黃鐘之聲。 漢成帝嘗持鏡為飛燕畫眉,因用不斷膠,臨鏡呢呢而崩。 」楊公持看古鏡,果然奇古,就作一銘,銘云:猗與茲器,肇制軒轅。 大冶范金,炎帝秉虔。 鑿開混沌,大明中天。 伏氏畫卦,四象乃全。 因時制律,師曠審焉。 高下清濁,官微周旋。 形色既具,效用不愆。 君子視則,冠裳儼然;淑婉臨之,朗然而天。 妍媸畢見,不為少遷。 喜怒在彼,我何與焉? 相公寫畢,文不加點,送與薛宣尉看。 薛宣尉把這文章番復細看,又見寫得好,不住口稱讚,說是漢文晉字,天下奇才,王、楊、盧、駱之流。 又取出一面小古鏡來,比前更加奇古,再要求一銘。 楊公又作一銘,銘云: 察見淵魚,實惟不祥。 靡聰靡明,順帝之光。 全神返照,內外兩忘。 薛宣尉看了這銘,說道:「辭旨精拔,愈出愈奇。 」更加敬服楊公。 一連留住五日,每日好筵席款洽楊公。 薛宣尉問起龐老人之事,楊公備說這來歷,二人都笑起來。 楊公苦死告辭要回縣來,薛宣尉再三不忍拋別,問楊公道:「足下尊庚?」楊公道:「不才虛度三十六歲。 」薛宣尉道:「在下今年二十六歲,公長弟十歲。 」就拜楊公為兄。 二人結義了,彼此歡喜。 又擺酒席送行,贈楊公二千餘兩金銀酒器。 楊公再三推辭,薛宣尉說道:「我與公既為兄弟,不須計較。 弟頗得過,兄乃初任,又在不足中,時常要送東西與兄,以後再不必推卻。 」 楊公拜謝,別了薛宣尉,回到縣裡來,只見龐老人與一干老人,備羊酒緞匹,每人一百兩銀子,共有二千餘兩,送入縣裡來。 楊知縣看見許多東西,說道:「生受你們,恐不好受麼!」眾老人都說道:「小人們些須薄意,老爹不比往常來的知縣相公。 這地方雖是夷人難治,人最老實一性的。 小人們歸順,概縣人誰敢梗化?時常還有孝順老爹。 」楊公見如此慇勤,就留這一干人在吏舍裡吃些酒飯。 眾老人拜謝去了。 舊例:夷人告一紙狀子,不管準不准,先納三錢紙價。 每限狀子多,自有若干銀子。 如遇人命,若願講和,裡鄰干證估凶身家事厚薄,請知縣相公把傢俬分作三股,一股送與知縣,一股給與苦主,留一股與凶身,如此就說好官府。 蠻夷中另是一種風俗,如遇時節,遠近人都來饋送。 楊知縣在安莊三年有餘,得了好些財物。 凡有所得,就送到薛宣尉寄頓,這知縣相公宦囊也頗盛了。 一日,對薛宣尉說道:「知足不辱,楊益在此,蒙兄顧愛,嘗叨厚賜,況俸資也可過得日子了。 楊益已告致仕,只是有這些俸資,如何得到家裡?煩望兄長救濟!」薛宣尉說道:「兄既告致仕,我也留你不得了。 這裡積下的財物,我自着人送去下船,不須兄費心。 」楊公就此相別。 薛宣尉又擺酒席送行,又送千金贐禮,俱預先送在船裡。 楊公回到縣裡來,叫眾老人們都到縣裡來,說道:「我在此三年,生受你們多了。 我已致仕,今日與你們相別。 我也分些東西與你眾人,這是我的意思。 我來時這幾個箱籠,如今去也只是這幾個箱籠,當堂上你們自看。 」眾老人又稟道:「沒甚孝順老爹,怎敢倒要老爹的東西?」各人些小受了些,都歡喜拜謝了自去。 起身之日,百姓都擺列香花燈燭送行。 縣裡人只見楊公沒甚行李,那曉得都是薛宣尉預先送在船裡停當了。 楊公只像個沒東西的一般。 楊公與李氏下了船,照依舊路回來。 一路平安,行了一月有餘,來到舊日泊船之處,近着李氏家了。 泊到岸邊,只見那個長老並幾個人伴,都在那裡等,都上船來,與楊公相見,彼此歡天喜地。 李氏也來拜見長老。 楊公就教擺酒來,聊敘久別之情。 楊公把在縣的事都說與長老。 長老回話道:「我都曉得了,不必說。 今日小僧來此,別無甚話,專為舍侄女一事。 他原有丈夫,我因見足下去不得,以此不顧廉恥,使侄女相伴足下,到那縣裡。 謝天地,無事故回來。 十分好了。 侄女其實不得去了,還要送歸前夫,財物恁憑你處。 」 第10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醒世恆言》
第10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