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志之勃(10),解心之謬(11),去德之累,達道之塞。 貴富顯嚴名利六者,勃志也。 容動色理氣意六者,謬心也。 惡欲喜怒哀樂六者,累德也。 去就取與知能六者,塞道也。 此四六者(12),不蕩胸中則正,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 道者,德之欽也(13);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質也。 性之動,謂之為;為之偽,謂之失。 知者,接也(14);知者,謨也(15);知者之所不知,猶睨也(16)。 動以不得已之謂德(17),動無非我之謂治(18),名相反而實相順也(19)。 羿工乎中微而拙乎使人無己譽(20)。 聖人工乎天而拙乎人。 夫工乎天而俍乎人者(21),唯全人能之(22)。 唯蟲能蟲(23),唯蟲能天(24)。 全人惡天,惡人之天,而況吾天乎人乎! 一雀適羿,羿必得之,威也;以天下為之籠,則雀無所逃。 是故湯以胞人籠伊尹(25),秦穆公以五羊之皮籠百里奚(26)。 是故非以其所好籠之而可得者,無有也。 介者拸畫(27),外非譽也(28);胥靡登高而不懼(29),遺死生也。 夫複謵不饋而忘人(30);忘人,因以為天人矣(31)。 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為然(32)。 出怒不怒(33),則怒出於不怒矣;出為無為(34),則為出於無為矣。 欲靜則平氣,欲神則順心(35)。 有為也欲當(36),則緣於不得已(37)。 不得已之類,聖人之道。 【譯文】 踩了路上行人的腳,就要道歉說不小心,兄長踩了弟弟的腳就要憐惜撫慰,父母踩了子女的腳也就算了。 因此說,最好的禮儀就是不分彼此視人如己,最好的道義就是不分物我各得其宜,最高的智慧就是無須謀慮,最大的仁愛就是對任何人也不表示親近,最大的誠信就是無須用貴重的東西作為憑證。 毀除意志的干擾,解脫心靈的束縛,遺棄道德的牽累,打通大道的阻礙。 高貴、富有、尊顯、威嚴、聲名、利祿六種情況,全是擾亂意志的因素。 容貌、舉止、美色、辭理、氣調、情意六種情況,全是束縛心靈的因素。 憎惡、欲念、欣喜、憤怒、悲哀、歡樂六種情況,全部牽累道德的因素。 離去、靠近、貪取、施與、智慮、技能六種情況,全是堵塞大道的因素。 這四個方面各六種情況不至於震盪胸中,內心就會平正,內心平正就會寧靜,寧靜就會明澈,明澈就會虛空,虛空就能恬適順應無所作為而又無所不為。 大道,是自然的敬仰;生命,是盛德的光華;稟性,是生命的本根。 合乎本性的行動,稱之為率真的作為;受偽情驅使而行動,稱之為失卻本性。 知識,出自與外物的應接;智慧,出自內心的謀劃;具有智慧的人也會有不瞭解的知識,就像斜著眼睛看,所見必定有限。 有所舉動卻出於不得已叫做德,有所舉動卻不是為了自我叫做治,追求名聲必定適得其反,而講求實際就會事事順應。 羿精於射中微細之物而拙於人們不稱譽自己。 聖人精于順應自然而拙于人為。 精于順應自然而又善於周旋人世,只有「全人」能夠這樣。 唯獨只有蟲豸能夠像蟲豸一樣地生活,唯獨只有蟲豸能夠稟賦于自然。 「全人」厭惡自然,是厭惡人為的自然,更何況用自我的尺度來看待自然和人為呢! 一隻小雀迎著羿飛來,羿一定會射中它,這是羿的威力;把整個天下當作雀籠,那麼鳥雀沒有一隻能夠逃脫。 因此商湯用庖廚來籠絡伊尹,秦穆公用五張羊皮來籠絡百里奚。 所以說,不用其所好來籠絡人心而可以成功的,從不曾有過。 第17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莊子註譯》
第1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