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古時候的人,外表適應環境變化但內心世界卻持守凝寂,現在的人,內心世界不能凝寂持守而外表又不能適應環境的變化。 隨應外物變化的人,必定內心純一凝寂而不離散遊移。 對於變化與不變化都能安然聽任,安閒自得地跟外在環境相順應,必定會與外物一道變化而不有所偏移。 狶韋氏的苑囿,黃帝的果林,虞舜的宮室,商湯、周武王的房舍,都是他們養心任物的好處所。 那些稱作君子的人,如像儒家、墨家之流,以是非好壞來相互詆毀,何況現時的人呢!聖人與外物相處卻不損傷外物。 不傷害外物的人,外物也不會傷害他。 正因為無所傷害,因而能夠與他人自然相送或相迎。 山林呢,還是曠野呢?這都使我感到無限歡樂啊!可是歡樂還未消逝,悲哀又接著到來。 悲哀與歡樂的到來,我無法阻擋,悲哀與歡樂的離去,我也不可能制止。 可悲啊,世上的人們只不過是外物臨時棲息的旅舍罷了。 人們知道遇上了什麼卻不知道遇不上什麼,能夠做自身能力所及卻不能做自身能力所不及的事。 不知道與不能夠,本來就是人們所不可回避的,一定要避開自己所不能避開的事,難道不可悲嗎!最好的言論是什麼也沒說,最好的行動是什麼也沒做。 要想把每個人所知道的各種認識全都等同起來,那就實在是淺陋了。 」 雜篇 庚桑楚第二十三 庚桑楚 【題解】 「庚桑楚」是首句裏的一個人名,這裏以人名為篇名。 全篇涉及許多方面的內容,有討論順應自然宣導無為的,有討論認知的困難和是非難以認定的,但多數段落還是在討論養生。 全文大體可以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至「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寫庚桑楚與弟子的談話,指出一切都有其自然的規律,為政者只能順「天道」而行,至於堯舜的作法,只能使民「相軋」,社會的動亂也就因此而起。 第二部分至「惡有人災也」,通過老聃的談話說明養生之道,這就是「與物委蛇,而同其波」,「身若槁木而心若死灰」,「即隨物而應、處之無為的生活態度。 第三部分至“心則使之也」,寫保持心境安泰,指出不能讓外物擾亂自己的「靈台」。 第四部分至「是蜩與學鳩同於同也」,轉而討論萬物的生成與變化,討論人的認識的局限,說明是與非不是永遠不變的,可以轉移和變化。 餘下為第五部分,又轉回來討論修身養性,指出擾亂人心的諸多情況,把養生之道歸納到「平氣」、「順心」的基本要求上來。 【原文】 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1),偏得老聃之道(2),以此居畏壘之山(3),其臣之畫然知者去之(4),其妾之挈然仁者遠之(5);擁仲之與居(6),鞅掌之為使(7)。 居三年,畏壘大壤(8)。 畏壘之民相與言曰:「庚桑子之始來,吾灑然異之(9)。 今吾日計之而不足(10),歲計之而有餘。 庶幾其聖人乎!子胡不相與屍而祝之(11),社而稷之乎(12)?」 庚桑子聞之,南面而不釋然(13)。 弟子異之。 庚桑子曰:「弟子何異于予(14)?夫春氣發而百草生,正得秋而萬寶成(15)。 夫春與秋,豈無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 吾聞至人,屍居環堵之室(16),而百姓倡狂不知所如往(17)。 今以畏壘之細民而竊竊焉欲俎豆予于賢人之間(18),我其杓之人邪(19)!吾是以不釋於老聃之言。 」 第16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莊子註譯》
第1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