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自然分成十一個部分,第一部分至「以黃帝為知言」,主要說明大道本不可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因為宇宙萬物原來都是「氣」,「氣」聚則生,「氣」散則死,萬物歸根結蒂乃是混一的整體。 第二部分至「可以觀於天矣」,基於第一部分的認識,進一步提出「至人無為,大聖不作」,一切「觀於天地」的主張,即一切順其自然。 第三部分至「彼何人哉」,寫齧缺問道,借被衣之口描述寂志守神的體道之法。 第四部分至「又胡可得而有邪」,寫舜與丞的對話,指出生命與子孫均不屬於自身,一切都是自然之氣的變化。 第五部分至「此之謂大得」,通過老聃跟孔子的談話,描述大道存在的獨特方式,藉以說明大道的特點。 這一部分在全篇中處於重要地位。 第六部分至「彼為積散非積散也」,說明大道雖不可知卻「無所不在」,對道的性質作了進一步的論述。 第七部分至「不遊乎太虛」,借寓言人物的話,進一步指出道「不可聞」、「不可見」、「可言」的特點。 既然大道不具有形象性,當然也就「不當名」,不可言傳。 第八部分至「何從至此哉」,寫「有」與「無」的關係,「有」與「無」的相對性仍是基於「有」,只有「無無」才是真正基於「無」。 第九部分至「物孰不資焉」,寫捶制帶鉤的老人用心專一。 第十部分至「亦乃取於是者也」,通過道化了的孔子之口,討論宇宙的開始,提出「無古無今,無始無終」的觀點。 餘下為第十一部分,寫孔子對顏淵的談話,討論變化與安於變化,指出要「無知」、「無能」、「去言」、「去為」。 《知北遊》在「外篇」中具有重要地位,對於瞭解《莊子》的哲學思想體系也較為重要。 篇文所說的「道」,是指對於宇宙萬物的本原和本性的基本認識。 篇文認為宇宙萬物源於「氣」,包括人的生死也是出於氣的聚散。 篇文還認為「道」具有整體性,無處不在但又不存在具體形象,貫穿於萬物變化的始終。 篇文看到了生與死、長壽與短命、光明與幽暗……都具有相對性,既是對立的,又是相生、相互轉化的,這無疑具有樸素的唯物辯證觀。 但基於宇宙萬物的整體性和同一性認識,篇文又認為「道」是不可知的,「知」反而不成其為「道」,於是又滑向了不可知論,主張無為,順其自然,一切都有其自身的規律,不可改變,也不必去加以改變,這顯然又是唯心的了。 【原文】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1),登隱弅之丘,而適遭無為謂焉。 知謂無為謂曰:「予欲有問乎若(2):何思何慮則知道(3)?何處何服則安道(4)?何從何道則得道(5)?」三問而無為謂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 知不得問,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闋之上,而睹狂屈焉。 知以之言也問乎狂屈(6)。 狂屈曰:「唉!予知之,將語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7)。 」知不得問,反于帝宮,見黃帝而問焉。 黃帝曰:「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 」 第15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莊子註譯》
第1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