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蹴(cù)然:驚奇不安的樣子。 ⑤墮:毀廢。 ⑥黜:退除。 ⑦去:拋棄。 ⑧無常:不執滯于常理。 【譯文】 顏回說:「我進步了。 」孔子問道:「你的進步指的是什麼?」顏回說:「我已經忘卻仁義了。 」孔子說:「好哇,不過還不夠。 」過了幾天顏回再次拜見孔子,說:「我又進步了。 」孔子問:「你的進步指的是什麼?」顏回說:「我忘卻禮樂了。 」孔子說:「好哇,不過還不夠。 」過了幾天顏回又再次拜見孔子,說:「我又進步了。 」孔子問:「你的進步指的是什麼?」顏回說:「我‘坐忘’了」。 孔子驚奇不安地問:「什麼叫‘坐忘’?」顏回答道:「毀廢了強健的肢體,退除了靈敏的聽覺和清晰的視力,脫離了身軀並拋棄了智慧,從而與大道渾同相通為一體,這就叫靜坐心空物我兩忘的‘坐忘’。 」孔子說:「與萬物同一就沒有偏好,順應變化就不執滯常理。 你果真成了賢人啊!我作為老師也希望能跟隨學習而步你的後塵。 」 【原文】 子輿與子桑友,而霖雨十日①。 子輿曰:「子桑殆病矣②!」裹飯而往食之③。 至子桑之門,則若歌若哭,鼓琴曰④:「父邪?母邪?天乎?人乎⑤?」有不任其聲而趨舉其詩焉⑥。 子輿入,曰:「子之歌詩,何故若是?」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極者而弗得也。 父母豈欲吾貧哉?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天地豈私貧我哉?求其為之者而不得也。 然而至此極者,命也夫!」 【注釋】 ①霖:陰雨三日以上。 「霖雨」即連綿不斷地下雨。 ②殆:恐怕,大概。 病:困乏潦倒。 ③裹飯:用東西包著飯食。 食之:給他吃。 「食」字舊讀去聲。 ④鼓琴:彈琴。 ⑤以上四句,均為子桑探問自己的困乏是由誰造成的。 ⑥任:堪。 「不任其聲」是說聲音衰微,禁不住內心感情的表達。 趨:急促。 「趨舉其詩」是說急促地吐露出歌詞。 【譯文】 子輿和子桑是好朋友,連綿的陰雨下了十日,子輿說:「子桑恐怕已經困乏而餓倒。 」便包著飯食前去給他吃。 來到子桑門前,就聽見子桑好像在唱歌,又好像在哭泣,而且還彈著琴:「是父親呢?還是母親呢?是天呢?還是人呢?」聲音微弱好像禁不住感情的表達,急促地吐露著歌詞。 子輿走進屋子說:「你歌唱的詩詞,為什麼象這樣?」子桑回答說:「我在探尋使我達到如此極度困乏和窘迫的人,然而沒有找到。 父母難道會希望我貧困嗎?蒼天沒有偏私地覆蓋著整個大地,大地沒有偏私地托載著所有生靈,天地難道會單單讓我貧困嗎?尋找使我貧困的東西可是我沒能找到。 然而已經達到如此極度的困乏,還是‘命’啊!」 內篇 應帝王第七 應帝王 【題解】 《應帝王》是《莊子》內篇中的最後一篇,它表達了莊子的為政思想。 莊子對宇宙萬物的認識基於「道」,他認為整個宇宙萬物是渾一的,因此也就無所謂分別和不同,世間的一切變化也都出於自然,人為的因素都是外在的、附加的。 基於此,莊子的政治主張就是以不治為治,無為而治便是本篇的中心。 什麼樣的人「應」成為「帝王」呢?那就是能夠聽任自然、順乎民情、行不言之教的人。 第6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莊子註譯》
第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