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原系破石而生的美猴王,無父無母。 他縱身一跳,在那水簾洞中、鐵板橋下發現了一個「洞天福地」,領着群猴過着「不伏麒麟轄、不伏鳳凰管、又不伏人間王位所拘束」的自在生活。 這就在社會關係上「絶對自由」。 他隻身泛海,訪師求道,學得七十二般變化,一個跟斗十萬八千里。 這才向龍宮強索得寶盔金箍捧,去冥府硬勾掉生死簿上名,終於也超越自然規律的侷限,而「絶對自由」。 這一美妙的遐想,不消說,體現着苦難深重的人民企圖擺脫封建壓迫,要求征服自然,掌握自己命運的強烈願望。 因此從這種意義上說,《西遊記》的主題思想早在前七回就已經奠定了。 而歷史上風起雲湧、此伏彼起的農民戰爭,則構成這一幻想情節的現實基礎。 孫猴子打亂了「三界」的秩序,龍王、閻王上告天廷。 玉帝「遣將擒拿」不成,又來「降旨招安」,進行欺騙,反被孫悟空識破詭計,一叛再叛,直「打得那九曜星閉門閉戶,四天王無影無形」,定要玉帝讓出天宮,「若還不讓,定要攪攘,永不清平」!一方面是追求自由的「妖界」英雄在鬥爭中不斷成長,另一方面是等級森嚴的神權統治以鎮壓來維持秩序。 這正是封建現實社會的基本矛盾在神話中的再現。 孫悟空生氣勃勃的反抗鬥爭,在廠衛橫行、民不聊生的嘉靖朝代,無疑是黑暗中的一綫光明,給了人們意味深長的啟示;同時也體現了作者憎恨秦漢以來的專制王朝,並把希望深深寄予「豪傑之士」的思想(參看《秦璽》)。 但是,宗教勢力維護着封建統治,如來的掌心保全了玉帝的皇位,孫悟空的大閙天宮最後仍以失敗告終。 它寓言般地概括了封建社會人民鬥爭失敗的歷史悲劇,表現了「佛法無邊」和封建皇權的神聖不可侵犯的思想;同時也反映了作者的思想還不能突破封建正統思想的束縛。 第八回至十二回寫如來說法,觀音訪僧,魏徵斬龍,唐僧出世等故事,交代取經的緣起。 從十三回到全書結束,寫孫悟空被迫皈依佛教,保護唐僧取經,在八戒、沙僧協助下,一路斬妖除怪,到西天成了「正果」。 作品也轉入了另一個主題。 唐僧取經本來是《取經詩話》和《西遊記》雜劇的本事。 作者在小說中利用它來作為描寫克服八十一難的一條引線。 在作品的實際描寫中,取經這個目的,遠不如達到這一目的而表現出的頑強鬥爭精神來得重要。 在取經路上,孫悟空和妖魔的鬥爭不只是為了保護唐僧,而且也是為民除害。 這些妖魔一個個張牙舞爪,面目猙獰,它們不僅是害人的自然力量的化身,還象徵是封建社會的邪惡勢力,給下界百姓帶來無限禍害與災難。 它們與神佛的關係十分微妙:神下凡可以為魔,魔升天仍能作神。 如黃袍怪是「二十八宿」之一,金角、銀角大王是李老君的守爐二童,黃眉大王是彌勒佛的司磬童子,九頭獅是太乙救苦天尊的坐騎……它們的法寶又都是從神佛那兒來的。 它們得以私自逃入人間,正說明神佛統治的腐朽和天界秩序的紊亂。 有時,神佛也有意無意地驅遣妖魔下界,其目的固然為了考驗取經四眾的虔心,強調「正果」的來之不易;同時卻也常包含着不少自私的目的:或為報私仇、逞私慾,得血食,或者通過一縱一擒贏得下界人民的虔信。 神佛之所以要幫助除妖,一來因為取經事業在根本上符合上天的利益,二來也是為了在悟空棒喝之際庇護各種家妖,免得這些侍從爪牙既喪失性命,又丟掉各種法寶。 值得注意的是,死在棒下的只是些沒有後台的野怪。 而最有意思的是,孫悟空大戰牛魔王,即將得勝,各種神佛卻一反前例,不請自來,以唾手之勞將牛魔王收上天去,擴充自己的力量。 這一切都可以歸結為神佛對妖魔的需要。 《西遊記》裡的多數妖魔都和神佛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因此孫悟空的抗魔鬥爭,也可以看作是對神佛的間接鬥爭。 就在這無數充滿鬥爭的幻想情節中,意味深長地寄寓了廣大人民反抗惡勢力,要求戰勝自然、克服困難的樂觀精神,相當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時代的社會現實。 至于如何對待妖魔,取經人也各持不同態度:孫悟空要求針鋒相對、徹底剿滅;唐僧總想避開鋒芒、妥協苟安;豬八戒後顧之憂最多,事到臨頭才勉強背城一戰。 作者既肯定他們目的的基本一致,卻也明白地揭示了彼此的尖鋭矛盾。 在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具體描繪中,表現出鮮明的與惡勢力鬥爭的傾向,其鑒戒意味是很深的。 第38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國文學史》
第3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