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葉弘治、正德時期,著名的思想家王守仁,從輓救地主階級政治危機的意願出發,繼承並發展了陸象山的心學,完成了主觀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在當時和以後的思想界有廣泛的影響。 王守仁的「良知」說以陸象山的「心即理」的學說為前提,他說「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善」(《王文成公全書·文錄·與王純甫二》)。 肯定「我心之良知,無有不自知者」。 並解釋說:「夫良知者,即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學而有,不待慮而得者也」(《文錄·書朱守乾卷》)。 因此,只要取消慾望,自求內心,就可以獲得這種良知,並達到所謂萬物一體的境界。 這種學說顯然是極端唯心主義的,他的用意也是很清楚的。 如果人們都奉行這種學說,就都能成為安分守己的人,封建秩序也就得到鞏固。 因此就它的實質來說和客觀唯心主義的程朱理學一樣,都是為封建統治階級利益服務的。 但也應看到它們之間是有矛盾的,王守仁哲學中的「心即理」和程朱理學中的「性即理」的觀點有其對立的一面。 王守仁反對理學那套束縛人性的教條,他曾說:「聖人之學不是這等捆縛苦楚的,不是妝做道學的模樣」(《傳習錄》下)。 正因為這樣,王學對動搖長期以來程朱理學的教條統治,有它一定的作用。 嘉靖、萬曆年間,隨着經濟上新的發展變化,思想界也出現了以王艮為代表的王學左派,他們發展了王守仁哲學中的反道學的積極因素,富有叛逆精神。 王艮認為「良知」是平易的,非玄妙的。 又認為「聖人之道無異於百姓日用,凡有異者,皆謂之異端,百姓日用條理處,即是聖人之條理處」(黃宗羲《明儒學案》、《心齋語錄》)。 在王學左派的後期代表人物李贄的思想裡已出現了唯物主義的因素,他被當時人稱為「異端」之尤。 在他的重要著作《焚書》中,猛烈地攻擊了封建禮教,他認為穿衣吃飯就是道,這是人生最基本的自然要求;因而「道」不在於禁慾,而在於滿足人們的需要和追求物質的快樂。 他還大膽地攻擊儒學,提出「人之是非,初無定質;人之是非人也,亦無定論。 無定質,則此是彼非,並育而不相害;無定論,則是此非彼,亦並行而不相悖矣」,所以「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故未嘗有有是非耳」(李贄《李氏藏書·紀傳總目前論》)。 雖然這種對是非的認識,有陷入主觀唯心主義和相對主義的危險,但它主要是針對「聖人之言是萬世之至論」這一觀點而發的,因而有它很大的進步性。 他還輕蔑「六經」和《論語》、《孟子》,說它們「豈可為萬世之至論」,嘲笑那些假道學是「名實具利的兩頭馬」,「能文不能武的婦人儒」;把一些所謂「聖人」、「山人」說成是欺世盜名的「商賈」或「穿窬」。 在對文學的評價上,也一反前人的傳統觀點,重視小說、戲曲的文學價值。 把一些優秀的戲曲小說與秦漢文、六朝詩相比,都稱之為古今至文,甚至稱《水滸》迷「發憤之作」,稱《西廂》為「化工之文」。 這種進步的哲學思想,一方面大大震動了封建統治者,引起了他們的仇視;同時對當時的思想界和文學界有積極的影響。 第34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國文學史》
第3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