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詩在藝術上受元好問影響較多。 七古歌行豪健中時有排夏之氣。 七律如「霜與秋容增古淡,樹因煙景恣微茫」(《過鎮州》),「屈盤未轉坡陀盡,蒼翠忽從懷抱生」(《入山》),風格都極似元好問。 他的五古多學陶淵明。 他的《學陶詩》一卷實際是詠懷之作,從《和飲酒》、《和詠貧士》等篇中可以窺見他的生活和性格。 五言小詩如《村民雜詩》: 鄰翁走相報,隔窗呼我起:數日不見山,今朝翠如洗。 清新活潑,頗有陶詩自然的真趣。 他的散文也有一定成就。 在《孝子田君墓表》裡,他揭露了蒙古兵南侵金朝的殘酷洗殺保州和平居民的罪行。 《輞川圖記》中指責王維失節而自鳴清高,議論雖過于偏激,但卻是有為而發,並非故作翻案。 鄧牧(1247—1306),字牧心,錢塘人。 一生不仕,漫遊吳越間,晚年隱居餘杭大滌山,和宋遺民謝翱、周密有往還。 他自稱「三教外人」,自編詩文集名《伯牙琴》,寓慨嘆世無知音之意。 他在政論文裡發揮了烏托邦的思想,他說:「欲為堯舜,莫若使天下無樂乎為君;欲為秦,莫若勿怪盜賊之爭天下。 」(《君道》)他攻擊暴君酷吏,言辭極為鋒利。 他還寫了一些寓言和遊記,在《二戒(學柳河東)》的「越人遇狗」一節中,借越人縱容獵犬招致殺身的故事,隱寓宋朝和金、元妥協自取滅亡的慘痛教訓。 他的山水記如《雪竇游志》等篇,頗有簡潔生動的片段,風格亦近柳文。 在宋元理學盛行時代,他是一個思想比較卓越的人物,可惜作品不多,影響也不廣。 戴錶元(1244—1311),字帥初,奉化人。 宋臨安教授,元大德末一度出任信州教授,不久辭歸。 他的散文作品較多。 從記敘文中多少可以看到元初隱逸風氣的社會真相,例如《敷山記》就記載有富人願意出錢買山讓給有名文人作隱居之所,可見隱逸並不是窮讀書人能辦到的。 他的《二歌者傳》寫兩個「從良」歌妓的友誼,也頗娓娓動人。 他的散文雖然遣詞安雅,但多數作品內容比較單薄,藝術上也缺少變化和新創。 他的詩如《剡民饑》、《采藤行》接觸到一些民生疾苦,《感舊歌者》則流露了故國之思: 牡丹紅豆艷春天,檀板朱絲錦色箋。 頭白江南一尊酒,無人知是李龜年。 其他詩如「窮未賣書留子讀,饑寧食粥省求人」(《己卯歲初葺剡居》),「骨警如醫知冷熱,詩多當歷記晴陰」(《秋盡》),也寫得比較新鮮有味,但還殘留江湖詩風的影響。 虞集(1272—1348),字伯生,蜀郡人,僑居江西臨川。 大德初薦授大都路儒學教授,官至翰林直學士兼國子祭酒,奎章閣侍書學士。 元統初謝病歸臨川,卒於家。 在延佑、至順年間,他是大都最負盛名的文人,「一時宗廟朝廷之典冊、公卿大夫之碑版咸出其手」。 詩歌亦以典雅精切著稱,但應酬、題畫之作占去大半數篇幅,成就並不高。 只有少數作品值得注意。 如《輓文山丞相》: 徒把金戈輓落暉,南冠無奈北風吹。 子房本為韓仇出,諸葛寧知漢祚移。 雲暗鼎湖龍去遠,月明華表鶴歸遲。 不須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灑淚時! 詩中雖然有時勢無可奈何的消極感嘆,但仍表現了他對民族英雄的敬意和故國的懷念,結語尤極沉痛。 他在官三十多年,詩中不時流露受壓迫拘束、希望歸老田園的心情。 如「苟遂牛馬性,歸放春草豐」(《後續詠貧土》),「京國多年情盡改,忽聽春雨憶江南」(《聽雨》),其中都頗有隱衷。 他的〈風入松〉詞名句「杏花春雨江南」,正是從《聽雨》詩化出的。 和虞集齊名的楊載(1271—1323),范槨(1272—1330),揭奚斯(1274—1344)也同樣是以歌詠承平著名而實際成就不高的詩人。 他們詩的內容彼此區別不大,但風格各有不同。 例如: 老君堂上涼如水,坐看冰輪轉二更。 大地山河微有影,九天風露寂無聲。 蛟龍並起承金榜,鸞鳳雙飛載玉笙。 不信弱流三萬里,此身今夕到蓬瀛。 ——楊載《宗陽宮望月》 黃落薊門秋,飄飄在遠遊。 不眠聞戍鼓,多病憶歸舟。 甘雨從昏過,繁星達曙流。 鄉逢徐孺子,萬口薄南州。 ——范槨《京下思歸》 兩髯背立鳴雙櫓,短蓑開合滄江雨。 青山如龍入雲去,白髮何人並沙語。 船頭放歌船尾和,篷上雨鳴篷下坐。 推篷不省是何鄉,但見雙雙白鷗過。 ——揭奚斯《夏五月武昌舟中觸目》 第33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國文學史》
第3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