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曲裡還有介乎小令和套數之間的「帶過曲」,它原來是同宮調裡經常連唱的兩支曲調,如〈中呂〉裡的〈十二月〉帶〈堯民歌〉,〈雙調〉裡的〈雁兒落〉帶〈得勝令〉。 帶過曲也有三支相連的,如〈南呂〉裡的〈罵玉郎〉帶〈感皇恩〉、〈採茶歌〉,但比較少見。 散曲最初主要在市民中間流傳,被稱為「街市小令」,也叫「葉兒」。 有些曲調如〈山坡羊〉、〈豆葉黃〉、〈干荷葉〉等,可能是從鄉村流傳到都市裡去的。 有些曲調又特別在某些地區流行,如元代芝庵《唱論》所說,「凡唱曲有地所:東平唱〈木蘭花慢〉;大名唱〈摸魚子〉;南京唱〈生查子〉;彰德唱〈木斛沙〉;陝西唱〈陽關三疊〉、〈黑漆弩〉」。 在元前期的作品中我們還可以看到散曲從民間流傳到文人擬作的痕跡,如: 干荷葉,水上浮,漸漸浮將去。 跟將你去,隨將去。 你問:「當家中有媳婦‧」問着不言語。 ——〈干荷葉〉 作品生動地寫出了浮浪子弟追逐婦女被詰問得啞口無言的情況,顯然是民間的作品(註:《散曲叢刊》本《陽春白雪》定為劉秉忠作,誤。 查元刊《陽春白雪》載八首《干荷葉》。 前四首提行分列,題劉秉忠作。 後四首連排,而于前後首間加圈,由此可知其非劉作。 )。 至劉秉忠寫的〈干荷葉〉: 干荷葉,色蒼蒼,老柄風搖蕩,減了清香,越添黃。 都因昨夜一場霜,寂寞在秋江上。 雖然也沿襲了民間的調子與主題,以干荷葉起興,卻明顯流露了文士悲秋的情緒。 現存金元散曲大多數是歌唱山林隱逸和描寫男女風情的作品,它們雖然也有鄙薄功名利祿、藐視封建禮教的一面,但也不同程度地表現了逃避現實的消極情緒和追求色情的低級趣味。 只有少數作品接觸到當時重大的社會問題,反映了人民的痛苦,也揭露了元代的殘暴統治,具有一定的人民性。 此外,也還有一些寫景詠物的小令,清麗生動,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第二節 散曲的主要作家和作品 元代散曲作家可考者二百多人,另外還有不少佚名作者,他們的時代既互有先後,階級成分也相當複雜,從而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風格和流派。 元代散曲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的著名作家有關漢卿、馬致遠等。 他們的作品與民間歌曲比較接近,風格一般質樸自然,也有較多的社會內容。 關漢卿的散曲現存小令五十七首,套數十四套,成就雖不如雜劇,但也有獨到之處。 他的代表作〈南呂·一枝花〉《不伏老》套寫道: 我卻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噹當一粒銅豌豆。 子弟每,誰教你鑽入他鋤不斷、砍不下、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 我玩的是梁園月,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攀的是章台柳。 我也會吟詩,會篆籀,會彈絲,會品竹;我也會唱鷓鴣,舞垂手,會打圍,會蹴掬,會圍棋,會雙陸。 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與我這幾般兒歹癥候,尚兀自不肯休。 只除是閻王親令喚,神鬼自來勾,三魂歸地府,七魄喪冥幽。 那其間才不向煙花路兒上走。 ——〈黃鍾·尾〉 通過生動的比喻和潑辣的語言,描寫一個書會才人的生活道路,同時流露了作者及時行樂的思想和滑稽、放誕的作風。 他的散曲裡描寫男女戀情的作品最多,其中〈雙調·新水令〉《題情》、〈雙調·沉醉東風〉《失題》等,對婦女心理的刻劃頗為細膩。 另外一些抒寫離愁別恨的小令,也真切動人。 例如: 自送別,心難捨,一點相思幾時絶。 憑闌袖拂楊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四塊玉〉《別情》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時間月缺花飛。 手執着餞行杯,眼閣着別離淚,剛道得聲「保重將息」,痛煞煞教人捨不得,好去者望前程萬里。 ——〈沉醉東風〉《別情》 與關漢卿同時的散曲作家王鼎,字和卿,大名人。 作風滑稽佻達,有很多無聊之作。 比較有意義的如下面二首小令: 勝神鰲,捲風濤,脊背上輕負着蓬萊島。 萬里夕陽錦背高,翻身猶恨東洋小。 太公怎釣‧ ——〈撥不斷〉《大魚》 掙破莊周夢,兩翅駕東風。 三百座名園一采一個空。 難道風流種,虎殺尋芳蜜蜂。 輕輕的飛動,把賣花人扇過橋東。 ——〈醉中天〉《大蝴蝶》 前一首在滑稽詼諧的筆調下,表現了作者放蕩不覊的胸懷,和託名宋玉作的《大言賦》有點近似。 後一首裡的大蝴蝶實際是元人雜劇裡所描繪的「花花太歲」、「浪子喪門」一類人物的象徵,它表現了作家對他們的嘲謔。 第33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國文學史》
第3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