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七里灘》雜劇通過嚴子陵輕視功名富貴的隱士生活,表現對現實政治的消極態度。 當劇中漢光武向嚴子陵誇耀帝王家的富貴時,嚴子陵奚落他說:「只是矜誇些金殿宇,顯耀些玉樓台,遮末(儘管意)是玉殿金階,我住的草舍茅齋,比您不曾差夫役着萬民蓋。 」把人民自己蓋的草舍茅齋看得比帝王強迫人民修建的玉殿金階還可貴,表現了作者突出的民主思想。 宮天挺的雜劇在表現對現實不滿的同時,流露了逃避現實的思想。 後者在前期馬致遠的《任風子》、《岳陽樓》等神仙道化劇中已有明顯的反映,到了後期,它已成為雜劇作家創作中的一個比較普遍的傾向。 秦簡夫,大都人,曾寄寓杭州,現存雜劇有《東堂老勸破家子弟》、《宜秋山趙禮讓肥》、《晉陶母剪髮待賓》三種。 《東堂老》是他的代表作。 劇本寫揚州富商趙國器,因兒子揚州奴不務正業,日與無賴為友,沉迷酒色,屢戒不改,因而憂慮成疾。 臨終,將兒子託付那號稱東堂老的東鄰密友李實。 趙死後,揚州奴在無賴子的誘惑下,把家財揮霍一空,淪為乞丐,由於現實的教育和東堂老的規勸,終於敗子回頭,重振家業。 這裡作者的用意是很清楚的。 他想通過揚州奴這一形象使剝削階級子弟引以為戒,顯然為維護統治階級利益服務。 但作品通過「敗子回頭」的描寫,向人們揭示了「執迷人難勸,臨危可自省」這一帶有一定普遍意義的經驗教訓,因此歷來影響很大。 劇本結構謹嚴,關目緊湊,衝突鮮明,曲辭本色自然,其中寫東堂老對揚州奴的諄諄勸告、揚州奴的狂蕩和悔悟以及無賴子的幫閒等無不躍然紙上。 前人稱秦簡夫為後期關派的重要作家,從藝術表現看是有一定理由的;但如就思想傾向而言,他和關漢卿那樣偉大的戲劇家是沒有共同之點的。 在他的《趙禮讓肥》、《剪髮待賓》中,作者通過趙禮和陶母等恪守封建禮教的典範人物,宣揚了封建道德的神聖,其用意比《東堂老》更為明顯。 元後期其他作家還有蕭德祥、朱凱、王曄、金仁傑、范康等人。 他們的雜劇成就較低,部分作品中還明顯地宣揚了封建倫理和迷信思想。 蕭德祥的《楊氏女殺狗勸夫》中,肯定了弟弟對一個無道兄長的逆來順受的感情。 王曄的《桃花女破法嫁周公》,范康的《陳秀卿悟道竹葉舟》,內容荒誕不經,大肆宣揚迷信思想。 這種傾向到明初的一些雜劇作家如王子一、穀子敬、賈仲名等的作品中,發展得更厲害,出現了大批神仙道化劇,雜劇生命至此也就接近衰亡了。 第六章 元末南戲 第一節 南戲的興起 第32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國文學史》
第3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