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是這時期遺老詩人的代表。 他在陳朝,就因為「文章婉縟」,「徐陵以為類己」而知名。 在隋代他就寫過《應詔嘲司花女》等宮體詩。 入唐以後的作品几乎全部是奉和、應詔、侍宴等類的作品。 只有《詠蟬》的「居高聲自遠,非是借秋風」等個別詩句尚有興寄。 但他死後,唐太宗卻嘆息說:「今其雲亡,石渠東觀無復人矣!」從這句話,我們就可以看出貞觀年間的詩壇,實在比隋代還要空虛。 倒是詩壇以外的魏徵,還寫了一首《述懷詩》,表現了他在隋末群雄起義中的經歷和豪情。 而且他也是當時文臣中對唐太宗、虞世南等人的詩風深表不滿的唯一人物。 正是在這種形勢下,齊梁詩風就繼續蔓延下來,即使有少數新起的優秀詩人,也很難扭轉這種頽風。 上官儀(‧—664),字游韶,陝州(今河南陝縣)人。 他是繼虞世南之後受到太宗、高宗寵信的詩人。 他的詩,十之八九也是奉和應詔之作。 例如《八詠應制》一詩就是典型的齊梁宮體詩。 「瑤笙燕始歸,金堂露初唏。 風隨少女至,虹共美人歸」,完全是一派浮華腐化的生活氣息。 「殘紅艷粉映簾中,戲蝶流鶯聚窗外」,更是極盡暗示色情的能事。 他除了寫這種「綺錯婉媚」的詩而外,還把作詩的對偶,歸納為六種對仗的方法。 這雖是為他的宮廷詩服務,但對律詩形式的發展多少起了一點促進作用。 繼上官儀之後出現在武后時代的宮廷詩人是號稱「文章四友」的李嶠、蘇味道、崔融、杜審言。 「四友」之中,杜審言的成就較高。 杜審言(645‧—708‧),字必簡,河南鞏縣人,是杜甫的祖父。 他雖然也寫了許多應制詩,但是他身居宮廷的時間較短,在「十年俱薄宦,萬里各他方」(《贈崔融二十韻》)的遊宦中寫過一些較有生活實感的好詩。 如《登襄陽城》: 旅客三秋至,層城四望開。 楚山橫地出,漢水接天回。 冠蓋非新裡,章華即舊台。 習池風景異,歸路滿塵埃。 這首詩氣魄相當雄渾。 「楚山」兩句,筆力尤其橫壯。 他的《春日京中有懷》,是一首更接近成熟的七律: 今年游寓獨遊秦,愁思看春不當春。 上林苑裡花徒發,細柳營前葉漫新。 公子南橋應盡興,將軍西第幾留賓‧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 從以上兩詩以及他的另一名作《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我們可以看出他的詩風貌開始變化,而且在五律、七律的形式創造上,曾經用過不少的功夫。 他的《守歲侍宴應制》、《大鋪》兩詩,已完全符合七律的規格。 和四友同時而稍晚,在武后的宮廷裡出現了沈全期、宋之問這兩個在律詩形式上有重要貢獻的詩人。 沈全期(卒於開元初),字雲卿,相州內黃(今河南內黃)人。 宋之問(‧—712),字延清,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人。 他們都媚附張易之等權貴,並以善寫應制詩得到武后的賞識。 但兩人都曾經貶謫荒遠之地,他們所寫的非宮廷應制的作品中,也有一些優秀的篇章: 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 可憐閨裡月,長在漢家營。 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 ——沈全期《雜詩》三首之一 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沈全期《古意》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 明朝望鄉處,應見嶺頭梅。 ——宋之問《題大庾嶺北驛》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宋之問《渡漢江》 儘管沈、宋兩人都還沒有擺脫齊梁的影響,但這些詩都有一定的生活體驗作基礎。 語言的錘煉,氣勢的流暢,和齊梁浮艷之作不同。 在格律形式的完整上,更為歷代批評家所推崇。 沈、宋對詩歌的貢獻,主要是在聲律方面。 《新唐書·宋之問傳》說: 魏建安迄江左,詩律屢變。 至沈約、庾信,以音韻相婉附,屬對精密。 及之問、全期,又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 學者宗之,號為沈、宋。 第14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國文學史》
第1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