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習慣向來是「風」、「騷」並稱的,「風」指十五國風,代表《詩經》,「騷」指《離騷》,代表楚辭。 《國風》和《離騷》在過去的確為我們指示了文學創作的兩條光明大道,今後也還會繼續起着應有的作用。 《詩經》和楚辭對於後世文學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 先秦的散文也和詩歌一樣,在我國文學史上是有極其光輝的成就的。 它的發展過程也很長。 殷商以來,既有甲骨的契刻文,又有竹木筒的記載。 到了西周,金屬范鑄的銘文比殷商更發展。 歷史方面,既有記言的《尚書》的訓誥體,又有記事的《春秋》的策書體。 春秋以後,既有傑出的歷史散文,又有卓越的諸子散文。 由於那時文學、史學和哲學尚無明確分工,它們雖是歷史哲學著作,同時也都是很好的文學作品。 所以散文的發展,在先秦這一階段也是百花齊放、豐富多采的。 先秦的歷史著作有記言體,有記事體,有編年體,有國別體,體裁既多,文章又好,這對我國歷史記載形式的多種多樣以及歷代史學的發達是有絶大影響的。 先秦諸子散文的發展高潮及其巨大成就是在當時各種階級、階層和各個學派的鬥爭中出現的。 無可否認,沒有春秋戰國社會的劇烈變化,沒有那時各式各樣的思想鬥爭,那種光輝燦爛局面的出現是不能想象的。 先秦的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構成了我國散文史上的黃金時代。 至于後世政治家、哲學家、學者的政論文和理論文,古文家、歷史家的敘事文和傳記文,很多取法于先秦的散文而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就。 即使在今天,先秦散文在藝術方面也還能為我們提供有益的借鑒。 第二編 秦漢文學 (公元前221-公元189年) 概說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使將軍王賁攻齊,得齊王建,最後滅了齊,完成中國的統一,結束了二百年七國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國家。 這是地主階級建立的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帝國。 隨着統一帝國的形成,秦王朝統治者進行了政治經濟和文化上一系列的改革。 廢除西周以來分封侯王的舊制度,統一行政區劃和組織,「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一法度衡石丈尺」,使田疇、車涂、衣冠建制統一;簡省「史籀大篆」為小篆,又作便于獄務、更趨簡化的隷書,罷其不與秦文同者”,使文字統一;此外,法令、曆法等等,也得到了統一。 這些改革,對中國的歷史發展無疑是有進步的作用的。 同時為了鞏固和加強統一帝國的統治,秦王朝也實行了一系列的反動措施。 它企圖消滅人民的反秦武裝,「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鐘鐻、金人十二」;並打擊舊貴族、地主的反秦力量,「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 更有甚者,是企圖消滅一切反秦意識,「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翻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奔棄市;以古非今者族」。 它不僅焚燬古書,消滅歷史文化,而且也一舉坑殺儒生四百六十餘人。 秦王朝利用戰國晚期鄒衍的「五德終始」的學說,即一種歷史循環論,來解釋它的統治的合理性,而實際執行商鞅以來一套極嚴酷的刑法統治。 在箝制思想、摧殘文化和刑法統治之下,秦代文學沒有什麼成就。 完成於公元前二三九年(秦王政八年)、由呂不韋門客集體著作的《呂氏春秋》,有一定時代意義。 它取材很廣,包含春秋戰國以來的各派思想,組成自己的完整的體系,是戰國末年的統一形勢在文化上的要求和反映。 它和先秦其他子書一樣,有不少片斷借寓言故事來說理,明晰生動,富於文學意味。 秦代文學的唯一作家是李斯。 統一前他的《諫逐客書》,指出秦統治者”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之非計,不僅表現了政治家的遠見,而且也真實地反映了戰國晚期鬥爭劇烈、各國統治階級爭取人才的歷史。 這是一篇富於文采、趨向駢偶化的政論散文。 統一後,秦始皇巡狩封禪,產生了不少石刻文,其中也有李斯的作品。 一般是四言韻語,阿諛歌頌,對後世碑誌文有影響。 此外秦有《仙真人詩》和「雜賦」,今俱不傳。 由於秦始皇和二世濫用民力,築長城、治馳道、修驪山墓等等,暴虐無比,賦稅無度,奢侈無窮,階級矛盾迅速尖鋭化,不到十五年,秦王朝便被六國殘餘貴族和廣大人民的起義反抗所推翻。 經過五年的楚漢戰爭,代之而起的,是統一的漢封建王朝。 第3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國文學史》
第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