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未,詔荊州都督荊王元景等二十一王所任刺史,咸令子孫世襲。 戊辰,又以功臣長孫無忌等十四人為刺史,亦令世襲,非有大故,無得黜免。 己巳,徙許王元祥為江王。 秋,七月,癸未,大雨,穀、洛溢入洛陽宮,壞官寺、民居,溺死者六千餘人。 魏徵上疏,以為:「《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誠在令外。 』自王道休明,十有餘年,然而德化未洽者,由待下之情未盡誠信故也。 今立政致治,必委之君子;事有得失,或訪之小人。 其待君子也敬而疏,遇小人也輕而狎;狎則言無不盡,疏則情不上通。 夫中智之人,豈無小慧!然才非經國,慮不及遠,雖竭力盡誠,猶未免有敗;況內懷奸宄,其禍豈不深乎!夫雖君子不能無小過,苟不害于正道,斯可略矣。 既謂之君子而復疑其不信,何異立直木而疑其影之曲乎!陛下誠能慎選君子,以禮信用之,何憂不治!不然,危亡之期,未可保也。 」上賜手詔褒美曰:「昔晉武帝平吳之後,志意驕怠,何曾位極台司,不能直諫,乃私語子孫,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 得公之諫,朕知過矣。 當置之几案以比弦、韋。 」 乙未,車駕還洛陽,詔:「洛陽宮為水所毀者,少加修繕,才令可居。 自外眾材,給城中壞廬舍者。 令百官各上封事,極言朕過。 」壬寅,廢明德宮及飛山之玄圃院,給遭水者。 八月,甲子,上謂侍臣曰:「上封事者皆言朕遊獵太頻;今天下無事,武備不可忘,朕時與左右獵于後苑,無一事煩民,夫亦何傷!」魏徵曰:「先王惟恐不聞其過。 陛下既使之上封事,止得恣其陳述。 苟其言可取,固有益於國;若其無取,亦無所損。 」上曰:「公言是也。 」皆勞而遣之。 侍御史馬周上疏,以為:「三代及漢,歷年多者八百,少者不減四百,良以恩結人心,人不能忘故也。 自是以降,多者六十年,少者才二十餘年,皆無恩於人,本根不固故也。 陛下當隆禹、湯、文、武之業,為子孫立萬代之基,豈得但持當年而已!今之戶口不及隋之什一,而給役者兄去弟還,道路相繼。 陛下雖加恩詔,使之裁損,然營繕不休,民安得息!故有司徒行文書,曾無事實。 昔漢之文、景,恭儉養民,武帝承其豐富之資,故能窮奢極欲而不至于亂。 向使高祖之後即傳武帝,漢室安得久存乎!又,京師及四方所造乘輿器用及諸王、妃、主服飾,議者皆不以為儉。 夫昧爽丕顯,後世猶怠,陛下少居民間,知民疾苦,尚復如此,況皇太子生長深宮,不更外事,萬歲之後,固聖慮所當憂也。 臣觀自古以來,百姓愁怨,聚為盜賊,其國未有不亡者,人主雖欲追改,不能復全。 故當修於可修之時,不可悔之於既失之後也。 蓋幽、厲嘗笑桀、紂矣,煬帝亦笑周、齊矣,不可使後之笑今如今之笑煬帝也!貞觀之初,天下饑歉,鬥米直匹絹,而百姓不怨者,知陛下憂念不忘故也。 今比年豐穰,匹絹得粟十餘斛,而百姓怨咨者,知陛下不復念之,多營不急之務故也。 自古以來,國之興亡,不以畜積多少,在於百姓苦樂。 且以近事驗之,隋貯洛口倉而李密因之,東都積布帛而世充資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 夫畜積固不可無,要當人有餘力,然後收之,不可強斂以資寇敵也。 夫儉以息人,陛下已于貞觀之初親所履行,在於今日為之,固不難也。 陛下必欲為久長之謀,不必遠求上古,但如貞觀之初,則天下幸甚。 陛下寵遇諸王,頗有過厚者,萬代之後,不可不深思也。 且魏武帝愛陳思王,及文帝即位,囚禁諸王,但無縲紲耳。 然則武帝愛之,適所以苦之也。 又,百姓所以治安,唯在刺史、縣令,苟選用得人,則陛下可以端拱無為。 今朝廷唯重內官而輕州縣之選,刺史多用武人,或京官不稱職始補外任,邊遠之處,用人更輕。 所以百姓未安,殆由於此。 」疏奏,上稱善久之。 謂侍臣曰:「刺史,朕當自選;縣令,宜詔京官五品已上各舉一人。 」 冬,十月,癸丑,詔勛戚亡者皆陪葬山陵。 上獵于洛陽苑,有群豕突出林中,上引弓四發,殪四豕。 有豕突前,及馬鐙;民部尚書唐儉投馬搏之,上拔劍斬豕,顧笑曰:「天策長史不見上將擊賊邪,何懼之甚!」對曰:「漢高祖以馬上得之,不以馬上治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豈復逞雄心于一獸!」上悅,為之罷獵,尋加光祿大夫。 第15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資治通鑑 下》
第1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