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申,契丹酋長帥其部落來降。 頡利遣使請以梁師都易契丹,上謂使者曰:「契丹與突厥異類,今來歸附,何故索之!師都中國之人,盜我土地,暴我百姓,突厥受而庇之,我興兵致討,輒來救之,彼如魚游釜中,何患不為我有!借使不得,亦終不以降附之民易之也。 」 先是,上知突厥政亂,不能庇梁師都,以書諭之,師都不從。 上遣夏州都督長史劉旻、司馬劉蘭成圖之,旻等數遣輕騎踐其禾稼,多縱反間,離其君臣,其國漸虛,降者相屬。 其名將李正寶等謀執師都,事泄,來奔,由是上下益相疑。 旻等知可取,上表請兵。 上遣右衛大將軍柴紹、殿中少監薛萬均擊之,又遣旻等據朔方東城以逼之。 師都引突厥兵至城下,劉蘭成偃旗臥鼓不出。 師都宵遁,蘭成追擊,破之。 突厥大發兵救師都,柴紹等未至朔方數十里,與突厥遇,奮擊,大破之,遂圍朔方。 突厥不敢救,城中食盡。 壬寅,師都從父弟洛仁殺師都,以城降,以其地為夏州。 太常少卿祖孝孫以為梁、陳之音多吳、楚,周、齊之音多胡、夷,於是斟酌南北,考以古聲,作《唐雅樂》,凡八十四調、三十一曲、十二和。 詔協律郎張文收與孝孫同修定。 六月,乙酉,孝孫等奏新樂。 上曰:「禮樂者,蓋聖人緣情以設教耳,治之隆替,豈由於此?」御史大夫杜淹曰:「齊之將亡,作《伴侶曲》,陳之將亡,作《玉樹後庭花》,其聲哀思,行路聞之皆悲泣,何得言治之隆替不在樂也!」上曰:「不然。 夫樂能感人,故樂者聞之則喜,憂者聞之則悲,悲喜在人心,非由樂也。 將亡之政,民必愁苦,故聞樂而悲耳。 今二曲具存,朕為公奏之,公豈悲乎?」右丞魏徵曰:「古人稱『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鐘鼓雲乎哉!』樂誠在人和,不在聲音也。 」 臣光曰:“臣聞垂能目制方圓,心度曲直,然不能以教人,其所以教人者,必規矩而已矣。 聖人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然不能以授人,其所以授人者,必禮樂而已矣。 禮者,聖人之所履也;樂者,聖人之所樂也。 聖人履中正而樂和平,又思與四海共之,百世傳之,於是乎作禮樂焉。 故工人執垂之規矩而施之器,是亦垂之功已;王者執五帝、三王之禮樂而施之世,是亦五帝、三王之治已。 五帝、三王,其違世已久,後之人見其禮知其所履,聞其樂知其所樂,炳然若猶存於世焉。 此非禮樂之功邪?夫禮樂有本、有文:中和者,本也;容聲者,末也;二者不可偏廢。 先王守禮樂之本,未嘗須臾去於心,行禮樂之文,未嘗須臾遠于身。 興于閨門,著于朝廷,被于鄉遂比鄰,達于諸侯,流于四海,自祭祀軍旅至于飲食起居,未嘗不在禮樂之中;如此數十百年,然後治化周浹,鳳凰來儀也。 苟無其本而徒有其末,一日行之而百日舍之,求以移風易俗,誠亦難矣。 是以漢武帝置協律,歌天瑞,非不美也,不能免哀痛之詔。 王莽建羲和,考律呂,非不精也,不能救漸台之禍。 晉武制笛尺,調金石,非不詳也,不能弭平陽之災。 梁武帝立四器、調八音,非不察也,不能免台城之辱。 然則韶、夏、濩、武之音,具存於世,苟其餘不足以稱之,曾不能化一夫,況四海乎!是猶執垂之規矩而無工與材,坐而待器之成,終不可得也。 況齊、陳淫昏之主,亡國之音,暫奏于庭,烏能變一世之哀樂乎!而太宗遽雲治之隆替不由於樂,何發言之易而果于非聖人也如此? 夫禮非威儀之謂也,然無威儀則禮不可得而行矣。 樂非聲音之謂也,然無聲音則樂不可得而見矣。 譬諸山,取其一土一石而謂之山則不可,然土石皆去,山于何在哉!故曰:「無本不立,無文不行。 」奈何以齊、陳之音不驗于今世,而謂樂無益於治亂,何異睹拳石而輕泰山乎!必若所言,則是五帝、三五之作樂皆妄也。 ”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 ”惜哉! 戊子,上謂侍臣曰:「朕觀《隋煬帝集》,文辭奧博,亦知是堯、舜而非桀、紂,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徵對曰:「人君雖聖哲,猶當虛己以受人,故智者獻其謀,勇者竭其力。 煬帝恃其俊才,驕矜自用,故口誦堯、舜之言而身為桀、紂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 」上曰:「前事不遠,吾屬之師也!」 畿內有蝗。 辛卯,上入苑中,見蝗,掇數枚,祝之曰:「民以谷為命,而汝食之,寧食吾之肺腸。 」舉手欲吞之,左右諫曰:「惡物或成疾。 」上曰:「朕為民受災,何疾之避!」遂吞之。 是歲,蝗不為災。 第13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資治通鑑 下》
第1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