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癸丑,晉安王至自尋陽,入居朝堂,即梁王位,時年十三。 以太尉王僧辯為中書監、錄尚書、驃騎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加陳霸先征西大將軍,以南豫州刺史侯瑱為江州刺史,湘州刺史蕭循為太尉,廣州刺史蕭勃為司徒,鎮東將軍張彪為郢州刺史。 齊主先使殿中尚書邢子才馳傳詣建康,與王僧辯書,以為:「嗣主沖藐,未堪負荷。 彼貞陽侯,梁武猶子,長沙之胤,以年以望,堪保金陵,故置為梁王,納于彼國。 卿宜部分舟艫,迎接今主,並心一力,善建良圖。 」乙卯,貞陽侯淵明亦與僧辯書求迎。 僧辯覆書曰:「嗣主體自宸極,受于文祖。 明公倘能入朝,同獎王室,伊、呂之任,僉曰仰歸;意在主盟,不敢聞命。 」甲子,齊以陸法和為都督荊、雍等十州諸軍事、太尉、大都督、西南道大行台,又以宋蒞為郢州刺史,蒞弟簉為湘州刺史。 甲戌,上黨王渙克譙郡。 己卯,淵明又與僧辯書,僧辯不從。 魏以右仆射申徽為襄州刺史。 侯平攻後樑巴、武二州,故劉棻主帥趙朗殺宋文徹,以邵陵歸於王琳。 三月,貞陽侯淵明至東關,散騎常侍裴之橫禦之。 齊軍司尉瑾、儀同三司蕭軌南侵皎城,晉州刺史蕭惠以州降之。 齊改晉熙為江州,以尉瑾為刺史。 丙戌,齊克東關,斬裴之橫,俘數千人;王僧辯大懼,出屯姑孰,謀納淵明。 丙申,齊主還鄴,封世宗二子孝珩為廣寧王,延宗為安德王。 孫易聞江陵陷,棄廣州還,曲江侯勃復據有之。 魏太師泰遣王克、沈烱等還江南。 泰得庾季才,厚遇之,令參掌太史。 季才散私財,購親舊之為奴婢者。 泰問:「何能如是?」對曰:「仆聞克國禮賢,言之道也。 今郢都覆沒,其君信有罪矣,搢紳何咎,皆為皁隷!鄙人覊旅,不敢獻言,誠切哀之,故私購之耳。 」泰乃悟,曰:「吾之過也!微君,遂失天下之望!」因出令,免梁俘為奴婢者數千口。 夏,四月,庚申,齊主如晉陽。 五月,庚辰,侯平等擒莫勇、魏永壽。 江陵之陷也,永嘉王莊生七年矣,尼法慕匿之,王琳迎莊,送之建康。 庚寅,齊主還鄴。 王僧辯遣使奉啟于貞陽侯淵明,定君臣之禮,又遣別使奉表於齊,以子顯及顯母劉氏、弟子世珍為質于淵明,遣左民尚書周弘正至歷陽奉迎,因求以晉安王為皇太子;淵明許之。 淵明求度衛士三千,僧辯慮其為變,止受散卒千人。 庚子,遣龍舟法駕迎之。 淵明與齊上黨王渙盟于江北,辛丑,自採石濟江。 於是梁輿南渡,齊師北返。 僧辯疑齊,擁楫中流,不敢就西岸。 齊侍中裴英起衛送淵明,與僧辯會于江寧。 癸卯,淵明入建康,望朱雀門而哭,道逆者以哭對。 丙午,即皇帝位,改元天成,以晉安王為皇太子,王僧辯為大司馬,陳霸先為侍中。 六月,庚戌朔,齊發民一百八十萬築長城,自幽州夏口西至恆州九百餘裡,命定州刺史趙郡王睿將兵監之。 睿,琛之子也。 齊慕容儼始入郢州,而侯瑱等奄至城下,儼隨方備禦,瑱等不能克;乘間出擊瑱等軍,大破之。 城中食盡,煮草木根葉及靴皮帶角食之,與士卒分甘共苦,堅守半歲,人無異志。 貞陽侯淵明立,乃命瑱等解圍,瑱還鎮豫章。 齊人以城在江外難守,因割以還梁。 儼歸,望齊主,悲不自勝。 齊主呼前,執其手,脫帽看發,嘆息久之。 吳興太守杜龕,王僧辯之婿也。 僧辯以吳興為震州,用龕為刺史,又以其弟侍中僧愔為豫章太守。 壬子,齊主以梁國稱籓,詔凡梁民悉遣南還。 丁卯,齊主如晉陽;壬申,自將擊柔然。 秋,七月,己卯,至白道,留輜重,帥輕騎五千追柔然,壬午,及之於懷朔鎮。 齊主親犯矢石,頻戰,大破之。 至于沃野,獲其酋長,及生口二萬餘,牛羊數十萬。 壬辰,還晉陽。 八月,辛巳,王琳自蒸城還長沙。 齊主還鄴,以佛、道二教不同,欲去其一,集二家學者論難於前,遂敕道士皆剃髮為沙門;有不從者,殺四人,乃奉命。 於是齊境皆無道士。 初,王僧辯與陳霸先共滅侯景,情好甚篤,僧辯為子頠娶霸先女,會僧辯有母喪,未成昏。 僧辯居石頭城,霸先在京口,僧辯推心待之,頠兄顗屢諫,不聽。 及僧辯納貞陽侯淵明,霸先遣使苦爭之,往返數四,僧辯不從。 霸先切嘆,謂所親曰:「武帝子孫甚多,唯孝元能復仇雪恥,其子何罪,而忽廢之!吾與王公並處託孤之地,而王公一旦改圖,外依戎狄,援立非次,其志欲何所為乎!」乃密具袍數千領及錦彩金銀為賞賜之具。 第49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資治通鑑 中》
第49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