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寅,景遣儀同三司于子悅馳以敗聞,並自求貶削;優詔不許。 景復求資給,上以景兵新破,未忍移易。 乙卯,即以景為南豫州牧,本官如故;更以鄱陽王范為合州刺史,鎮合肥。 光祿大夫蕭介上表諫曰:「竊聞侯景以渦陽敗績,只馬歸命,陛下不悔前禍,復敕容納。 臣聞凶人之性不移,天下之惡一也。 昔呂布殺丁原以事董卓,終誅董而為賊;劉牢反王恭以歸晉,還背晉以構妖。 何者?狼子野心,終無馴狎之性,養虎之喻,必見饑噬之禍。 侯景以凶狡之才,荷高歡卵翼之遇,位忝台司,任居方伯,然而高歡墳土未乾,即還反噬。 逆力不逮,乃復逃死關西;宇文不容,故復投身於我。 陛下前者所以不逆細流,正欲比屬國降胡以討匈奴,冀獲一戰之效耳;今既亡師失地,直是境上之匹夫,陛下愛匹夫而棄與國,臣竊不取也。 若國家猶待其更鳴之辰,歲暮之效,臣竊惟侯景必非歲暮之臣;棄鄉國如脫屣,背君親如遺芥,豈知遠慕聖德,為江、淮之純臣乎!事蹟顯然,無可致惑。 臣朽老疾侵,不應干預朝政;但楚囊將死,有城郢之忠,衛魚臨亡,亦有屍諫之節。 臣忝為宗室遺老,敢忘劉向之心!」上嘆息其忠,然不能用。 介,思話之孫也。 己未,東魏大將軍澄朝于鄴。 魏以開府儀同三司趙貴為司空。 魏皇孫生,大赦。 二月,東魏殺其南兗州刺史石長宣,討侯景之黨也;其餘為景所脅從者,皆赦之。 東魏既得懸瓠、項城,悉複舊境。 大將軍澄數遣書移,復求通好;朝廷未之許。 澄謂貞陽侯淵明曰:「先王與梁主和好,十有餘年。 聞彼禮佛文云:『奉為魏主,並及先王。 』此乃梁主厚意;不謂一朝失信,致此紛擾,知非梁主本心,當是侯景搧動耳,宜遣使咨論。 若梁主不忘舊好,吾亦不敢違先王之意,諸人並即遣還,侯景家屬亦當同遣。 」淵明乃遣省事夏侯僧辯奉啟于上,稱「勃海王弘厚長者,若更通好,當聽淵明還。 」上得啟,流涕,與朝臣議之。 右衛將軍朱異、御史中丞張綰等皆曰:「靜寇息民,和實為便。 」司農卿傅岐獨曰:「高澄何事須和?必是設間,故命貞陽遣使,欲令侯景自疑。 景意不安,必圖禍亂。 若許通好,正墮其計中。 」異等固執宜和,上亦厭用兵,乃從異言,賜淵明書曰:「知高大將軍禮汝不薄,省啟,甚以慰懷。 當別遣行人,重敦鄰睦。 」 僧辯還,過壽陽,侯景竊訪知之,攝問,具服。 乃寫答淵明之書,陳啟于上曰:「高氏心懷鴆毒,怨盈北土,人願天從,歡身殞越。 子澄嗣惡,計滅待時,所以昧此一勝者,蓋大蕩澄心以盈凶毒耳。 澄苟行合天心,腹心無疾,又何急急奉璧求和?豈不以秦兵扼其喉,胡騎迫其背,故甘辭厚幣,取安大國。 臣聞『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何惜高澄一豎,以棄億兆之心!竊以北魏安強,莫過天監之始,鐘離之役,匹馬不歸。 當其強也,陛下尚伐而取之;及其弱也,反慮而和之。 舍已成之功,縱垂死之虜,使其假命強梁,以遺後世,非直愚臣扼腕,實亦志士痛心。 昔伍相奔吳,楚邦卒滅;陳平去項,劉氏用興。 臣雖才劣古人,心同往事。 誠知高澄忌賈在翟,惡會居秦,求盟請和,冀除其患。 若臣死有益,萬殞無辭。 唯恐千載,有穢良史。 」景又致書於朱異,餉金三百兩;異納金而不通其啟。 己卯,上遣使弔澄。 景又啟曰:「臣與高氏,釁隙已深,仰憑威靈,期雪仇恥;今陛下復與高氏連和,使臣何地自處!乞申後戰,宣暢皇威!」上報之曰:「朕與公大義已定,豈有成而相納,敗而相棄乎!今高氏有使求和,朕亦更思偃武。 進退之宜,國有常制。 公但清靜自居,無勞慮也!」景又啟曰:「臣今蓄糧聚眾,秣馬潛戈,指日計期,克清趙、魏,不容軍出無名,故願以陛下為主耳。 今陛下棄臣遐外,南北復通,將恐微臣之身,不免高氏之手。 」上又報曰:「朕為萬乘之主,豈可失信于一物!想公深得此心,不勞復有啟也。 」 景乃詐為鄴中書,求以貞陽侯易景;上將許之。 舍人傅岐曰:「侯景以窮歸義,棄之不祥;且百戰之餘,寧肯束手受縶!」謝舉、朱異曰:「景奔敗之將,一使之力耳。 」上從之,覆書曰:「貞陽旦至,侯景夕返。 」景謂左右曰:「我固知吳老公薄心腸!」王偉說景曰:「今坐聽亦死,舉大事亦死,唯王圖之!」於是始為反計,屬城居民,悉召募為軍士,輒停責市估及田租,百姓子女,悉以配將士。 第46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資治通鑑 中》
第4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