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軍趙貴等五將戰不利,東魏兵復振。 泰與戰,又不利。 會日暮,魏兵遂遁,東魏兵追之;獨孤信、于謹收散卒自後擊之,追兵驚擾,魏諸軍由是得全。 若于惠夜引去,東魏兵追之;惠徐下馬,顧命廚人營食,食畢,謂左右曰:「長安死,此中死,有以異乎?」乃建旗鳴角,收散卒徐還;追騎疑有伏兵,不敢逼。 泰遂入關,屯渭上。 歡進至陝,泰使開府儀同三司達奚武等拒之。 行台郎中封子繪言于歡曰:「混壹東西,正在今日。 昔魏太祖平漢中,不乘勝取巴、蜀,失在遲疑,後悔無及。 願大王不以為疑。 」歡深然之,集諸將議進止,咸以為「野無青草,人馬疲瘦,不可遠追。 」陳元康曰:「兩雄交爭,歲月已久。 今幸而大捷,天授我也,時不可失,當乘勝追之。 」歡曰:「若遇伏兵,孤何以濟?」元康曰:「王前沙苑失利,彼尚無伏;今奔敗若此,何能遠謀!若舍而不追,必成後患。 」歡不從,使劉豐生將數千騎追泰,遂東歸。 泰召王思政于玉壁,將使鎮虎牢,未至而泰敗,乃使守恆農。 思政入城,令開門解衣而臥,慰勉將士,示不足畏。 後數日,劉豐生至城下,憚之,不敢進,引軍還。 思政乃修城郭,起樓櫓,營農田,積芻粟,由是恆農始有守禦之備。 丞相泰求自貶,魏主不許。 是役也,魏諸將皆無功,唯耿令貴與太子武衛率王胡仁、都督王文達力戰功多。 泰欲以雍、岐、北雍三州授之,以州有優劣,使探籌取之。 仍賜胡仁名勇,令貴名豪,文達名信,用彰其功。 於是廣募關、隴豪右以增軍旅。 高仲密之將叛也,陰遣人搧動冀州豪傑,使為內應,東魏遣高隆之馳驛慰撫,由是得安。 高澄密書與隆之曰:「仲密枝黨與之俱西者,宜悉收其家屬,以懲將來。 」隆之以為恩旨既行,理無追改,若復收治,示民不信,脫致驚擾,所虧不細,乃啟丞相歡而罷之。 以太子詹事謝舉為尚書仆射。 夏,四月,林邑王攻李賁,賁將范修破林邑于九德。 清水氐酋李鼠仁,乘魏之敗,據險作亂;隴右大都督獨孤信屢遣軍擊之,不克。 丞相泰遣典簽天水趙昶往諭之,諸酋長聚議,或從或否;其不從者欲加刃于昶,昶神色自若,辭氣逾厲,鼠仁感悟,遂相帥降。 氐酋梁道顯叛,泰復遣昶諭降之,徙其豪帥四十餘人並部落于華州,泰即以昶為都督,使領之。 泰使諜潛入虎牢,令守將魏光固守。 侯景獲之,改其書云:「宜速去。 」縱諜入城,光宵遁。 景獲高仲密妻子送鄴,北豫、洛二州復入于東魏。 五月,壬辰,東魏以克複虎牢,降死罪已下囚,唯不赦高仲密家。 丞相歡以高乾有義勛,高昂死王事,季式先自告,皆為之請,免其從坐。 仲密妻李氏當死,高澄盛服見之,曰:「今日何如?」李氏默然,遂納之。 乙未,以侯景為司空。 秋,七月,魏大赦。 以王盟為太傅,廣平王贊為司空。 八月,乙丑,東魏以汾州刺史斛律金為大司馬。 東魏遣兼散騎常侍李渾等來聘。 冬,十一月,甲午,東魏主狩于西山;乙巳,還宮。 高澄啟解侍中,東魏主以其弟并州刺史太原公洋代之。 丞相歡築長城于肆州北山,西自馬陵,東至土登,四十日罷。 魏諸牧守共謁丞相泰,泰命河北太守裴俠別立,謂諸牧守曰:「裴俠清慎奉公,為天下最。 有如俠者,可與俱立!」眾默然,無敢應者。 泰乃厚賜俠,朝野歎服,號為「獨立君」。 高祖武皇帝十四大同十年(甲子,公元五四四年) 春,正月,李賁自稱越帝,置百官,改元天德。 三月,癸巳,東魏丞相歡巡行冀、定二州,校河北戶口損益,因朝于鄴。 甲午,上幸蘭陵,謁建寧陵,使太子入守宮城;辛丑,謁脩陵。 丙午,東魏以開府儀同三司孫騰為太保。 己酉,上幸京口城北固樓,更名北顧;庚戌,幸回賓亭,宴鄉裡故老及所經近縣迎候者,少長數千人,各賚錢二千。 壬子,東魏以高澄為大將軍、領中書監,元弼為錄尚書事,左仆射司馬子如為尚書令,侍中高洋為左仆射。 丞相歡多在晉陽,孫騰、司馬子如、高岳、高隆之,皆歡之親舊,委以朝政,鄴中謂之四貴,其權勢熏灼中外,率多專恣驕貪。 歡欲損奪其權,故以澄為大將軍、領中書監,移門下機事總歸中書,文武賞罰皆稟于澄。 孫騰見澄,不肯盡敬,澄叱左右牽下于床,築以刀環,立之門外。 太原公洋于澄前拜高隆之,呼為叔父,澄怒罵之。 歡謂群公曰:「兒子浸長,公宜避之。 」於是公卿以下,見澄無不聳懼。 庫狄干,澄姑之婿也,自定州來謁,立於門外,三日乃得見。 第44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資治通鑑 中》
第4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