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十一月,大舉伐吳,遣鎮軍將軍琅邪王亻由出涂中,安東將軍王渾出江西,建威將軍王戎出武昌,平南將軍胡奮出夏口,鎮南大將軍杜預出江陵,龍驤將軍王濬、巴東監軍魯國唐彬下巴、蜀,東西凡二十餘萬。 命賈充為使持節、假黃鉞、大都督,以冠軍將軍楊濟副之。 充固陳伐吳不利,且自言衰老,不堪元帥之任。 詔曰:「君若不行,吾便自出。 」充不得已,乃受節鉞,將中軍南屯襄陽,為諸軍節度。 馬隆西渡溫水,樹機能等以眾數萬據險拒之。 隆以山路狹隘,乃作扁箱車,為木屋,施于車上,轉戰而前,行千餘裡,殺傷甚眾。 自隆之西,音問斷絶,朝廷憂之,或謂已沒。 後隆使夜到,帝撫掌歡笑,詰朝,召群臣謂曰:「若從諸卿言,無涼州矣。 」乃詔假隆節,拜宣威將軍。 隆至武威,鮮卑大人猝跋韓且萬能等帥萬餘落來降。 十二月,隆與樹機能大戰,斬之,涼州遂平。 詔問朝臣以政之損益,司徒左長史傅咸上書,以為:「公私不足,由設官太多。 舊都督有四,今並監軍乃盈于十;禹分九州,今之刺史幾向一倍;戶口比漢十分之一,而置郡縣更多;虛立軍府,動有百數,而無益宿衛;五等諸侯,坐置官屬;諸所廩給,皆出百姓。 此其所以睏乏者也。 當今之急,在於並官息役,上下務農而已。 」咸,玄之子也。 時又議省州、郡、縣半吏以赴農功,中書監荀勖以為:「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 昔蕭、曹相漢,載其清靜,民以寧壹,所謂清心也。 抑浮說,簡文案,略細苛,宥小失,有好變常以徼利者,必行其誅,所謂省事也。 以九寺並尚書,蘭台付三府,所謂省官也。 若直作大例,凡天下之吏皆減其半,恐文武眾官,郡國職業,劇易不同,不可以一概施之。 若有曠闕,皆須更復,或激而滋繁,亦不可不重也。 」 【晉紀三】起上章困敦,盡著雍涒灘,凡九年。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庚子,公元二八零年) 春,正月,吳大赦。 杜預向江陵,王渾出橫江,攻吳鎮、戍,所向皆克。 二月,戊午,王濬、唐彬擊破丹楊監盛紀。 吳人于江磧要害之處,並以鐵鎖橫截之;又作鐵錐,長丈餘,暗置江中,以逆拒舟艦。 濬作大筏數十,方百餘步,縛草為人,被甲持仗,令善水者以筏先行,遇鐵錐,錐輒著筏而去。 又作大炬,長十餘丈,大數十圍,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鎖,然炬燒之,須臾,融液斷絶,於是船無所礙。 庚申,濬克西陵,殺吳都督留憲等。 壬戌,克荊門、夷道二城,殺夷道監陸晏。 杜預遣牙門周旨等帥奇兵八百泛舟夜渡江,襲樂鄉,多張旗幟,起火巴山。 吳都督孫歆懼,與江陵督伍延書曰:「北來諸軍,乃飛渡江也。 」旨等伏兵樂鄉城外,歆遣軍出拒王濬,大敗而還。 旨等發伏兵隨歆軍而入,歆不覺,直至帳下,虜歆而還。 乙丑,王濬擊殺吳水軍都督陸景。 杜預進攻江陵,甲戌,克之,斬伍延。 於是沅、湘以南,接于交、廣,州郡皆望風送印綬。 預杖節稱詔而緩撫之。 凡所斬獲吳都督、監軍十四,牙門、郡守百二十餘人。 胡奮克江安。 乙亥,詔:「王濬、唐彬既定巴丘,與胡奮、王戎共平夏口、武昌,順流長騖,直造秣陵。 杜預當鎮靜零、桂,懷輯衡陽。 大兵既過,荊州南境固當傳檄而定。 預等各分兵以益濬、彬,太尉充移屯項。 」 王戎遣參軍襄陽羅尚、南陽劉喬將兵與王濬合攻武昌,吳江夏太守劉朗、督武昌諸軍虞昺皆降。 昺,翻之子也。 杜預與眾軍會議,或曰:「百年之寇,未可盡克,方春水生,難於久駐,宜俟來冬,更為大舉。 」預曰:「昔樂毅藉濟西一戰以並強齊,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無復著手處也。 」遂指授群帥方略,徑造建業。 吳主聞王渾南下,使丞相張悌督丹楊太守沈瑩、護軍孫震、副軍師諸葛靚帥眾三萬渡江逆戰。 至牛渚,沈瑩曰:「晉治水軍于蜀久矣,上流諸軍,素無戒備,名將皆死,幼少當任,恐不能禦也。 晉之水軍必至于此,宜畜眾力以待其來,與之一戰,若幸而勝之,江西自清。 今渡江與晉大軍戰,不幸而敗,則大事去矣!」悌曰:「吳之將亡,賢愚所知,非今日也。 吾恐蜀兵至此,眾心駭懼,不可復整。 及今渡江,猶可決戰。 若其敗喪,同死社稷,無所復恨。 若其克捷,北敵奔走,兵勢萬倍,便當乘勝南上,逆之中道,不憂不破也。 若如子計,恐士眾散盡,坐待敵到,君臣俱降,無復一人死難者,不亦辱乎!」 第53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資治通鑑 上》
第5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