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興,接秦之弊,作業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 孝惠、高後時,為天下初定,復馳商賈之律;然市井之子孫,亦不得仕宦為吏。 量吏祿,度官用,以賦於民。 而山川、園池、市井租稅之入,自天子以至于封君湯沐邑,皆各為私奉養焉,不領于天下之經費。 漕轉山東粟以給中都官,歲不過數十萬石。 繼以孝文、孝景,清淨恭儉,安養天下,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 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 眾庶街巷有馬,而阡陌之間成群,乘字牝者擯而不得聚會。 守閭閻者食粱肉,為吏者長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 故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義而後絀辱焉。 當此之時,罔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兼併;豪黨之徒,以武斷于鄉曲。 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爭于奢侈,室廬、輿服僭于上,無限度。 物盛而衰,固其變也。 自是之後,孝武內窮侈靡,外攘夷狄,天下蕭然,財力耗矣! 【漢紀九】起重光赤奮若,盡強圉協洽,凡七年。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元年(辛丑,公元前一四零年) 冬,十月,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上親策問以古今治道,對者百餘人。 廣川董仲舒對曰:“道者,所繇適于治之路也,仁、義、禮、樂,皆其具也。 故聖王已沒,而子孫長久,安寧數百歲,此皆禮樂教化之功也。 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政亂國危者甚眾;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繇者非其道,是以政日以仆滅也。 夫周道衰于幽、厲,非道亡也,幽、厲不繇也。 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興滯補敝,明文、武之功業,周道粲然復興,此夙夜不懈行善之所致也。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故治亂廢興在於己,非天降命,不可得反;其所操持悖謬,失其統也。 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 四方正,遠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氣奸其間者,是以陰陽調而風雨時,群生和而萬民殖,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畢至,而王道終矣!孔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自悲可致此物,而身卑賤不得致也。 今陛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勢,又有能致之資;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愛民而好士,可謂誼主矣。 然而天地未應而美祥莫至者,何也?凡以教化不立而萬民不正也。 夫萬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 古之王者明於此,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 立太學以教於國,設癢序以化于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 聖王之繼亂世也,掃除其跡而悉去之,復修教化而崇起之;教化已明,習俗已成,子孫循之,行五六百歲尚示敗也。 秦滅先聖之道,為苟且之治,故立十四年而亡,其遺毒餘烈至今未滅,習俗薄惡,人民囂頑,抵冒殊扞,熟爛如此之甚者也。 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為政而不行,甚者必變而更化之,乃可理也。 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於當更化而不更化也。 “臣聞聖王之治天下也,少則習之學,長則材諸位,爵祿以養其德,刑罰以威其惡,故民曉于禮誼而恥犯其上。 武王行大誼,平殘賊,周公作禮樂以文之;至于成、康之隆,囹圄空虛四十餘年。 此亦教化之漸而仁誼之流,非獨傷肌膚之效也。 至秦則不然,師申、商之法,行韓非之說,憎帝王之道,以貪狼為俗,誅名而不察實,為善者不必免而犯惡者未必刑也。 是以百官皆飾虛辭而不顧實,外有事君之禮,內有背上之心,造偽飾詐,趨利無恥,是以刑者甚眾,死者相望,而奸不息,俗化使然也。 今陛下並有天下,莫不率服,而功不加于百姓者,殆王心未加焉。 《曾子》曰:『尊其所聞,則高明矣;行其所知,則光大矣。 高明光大,不在於它,在乎加之意而已。 』願陛下因用所聞,設誠于內而致行之,則三王何異哉! 第10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資治通鑑 上》
第10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