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寡民是老子所描繪的理想社會,它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 老子幻想著回覆到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原始社會時代,在那裡,沒有剝削和壓迫,沒有戰爭和掠奪,沒有文化,也沒有凶悍和恐懼。 這種單純的、質樸的社會,實在是古代農村生活理想化的描繪。 胡寄窗說:「我們研究老子小國寡民思想,要分析產生這種理想的階級根源、時代因素以及其所企圖要解決的問題。 所謂小國寡民是針對當時的廣土眾民政策而發的。 他們認為廣土眾民政策是一切禍患的根源。 作到小國寡民便可以消弭兼併戰爭,做到『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便可以避免因獲取物質資料而釀成社會紛擾的工藝技巧,『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便可以取消使民難治的智慧,而且結繩以記事的方法來代替;便可能使人安於儉樸生活,不為奢泰的嗜欲所誘惑;便可以使人民重死而遠徒,以至老死不相往來,連舟車等交通工具都可一併廢除。 他們不瞭解,廣土眾民政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時,新的生產關係要求一個全國統一的地主政權這一歷史任務在各大國的政策上的反映。 」但是老子「忘記了在『有什伯之器而不用』的原始『樂園』中,並沒有甘食美服,也沒有代他們生產甘食美服的被剝削的人。 老子作者儘管在世界觀上是唯物主義的,而在社會觀上特別是在經濟問題的看法上卻陷入于唯心主義的幻想。 」這個批評是中肯的。 老子面對急劇動盪變革的社會現實,感到一種失落,便開始懷念遠古矇昧時代結繩記事的原始生活,這是一種牴觸情緒的發泄。 晉朝時陶淵明寫了一篇傳誦至今的名篇《桃花源記》,應該講,此文顯然受到老子八十章內容的影響。 這是一個美麗的幻想,同時也表達了他對社會黑暗的不滿,反映了人民擺脫貧困和離亂的願望。 在這一點上,老子和陶淵明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第81章: 信言①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②不辯③,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④,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⑤,既以為人己愈有⑥,既以與人己愈多⑦。 天之道,利而不害⑧。 聖人之道⑨,為而不爭。 [譯文] 真實可信的話不漂亮,漂亮的話不真實。 善良的人不巧說,巧說的人不善良。 真正有知識的人不賣弄,賣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識。 聖人是不存佔有之心的,而是儘力照顧別人,他自己也更為充足;他儘力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 自然的規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 聖人的行為準則是,做什麼事都不跟別人爭奪。 [註釋] 1、信言:真實可信的話。 2、善者:言語行為善良的人。 3、辯:巧辯、能說會道。 4、博:廣博、淵博。 5、聖人不積:有道的人不自私,沒有佔有的慾望。 6、既以為人已癒有:已經把自己的一切用來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充實。 7、多:與「少」相對,此處意為「豐富」。 8、利而不害:使在萬物得到好處而不傷害萬物。 9、聖人之道:聖人的行為準則。 [引語] 本章是《道德經》的最後一章,應該是全書正式的結束語。 本章採用了與九章、十章、十五章、二十章、三十三章、四十五章、六十四章、七十六章相類似的格言警句的形式,前三句講人生的主旨,後兩句講治世的要義。 本章的格言,可以作為人類行為的最高準則,例如信實、訥言、專精、利民而不爭。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結合,而以真為核心。 本章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評判人類行為的道德標準。 [評析] 第6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老子道德經註譯》
第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