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天地母:一本作「天下母」。 母,指「道」,天地萬物由「道」而產生,故稱「母」。 6、強字之曰道:勉強命名它叫「道」。 7、大:形容「道」是無邊無際的、力量無窮的。 8、逝:指「道」的運行周流不息,永不停止的狀態。 9、反:另一本作「返」。 意為返回到原點,返回到原狀。 10、人亦大:一本作「王亦大」,意為人乃萬物之靈,與天地並立而為三才,即天大、地大、人亦大。 11、域中:即空間之中,宇宙之間。 12、道法自然:「道」純任自然,本來如此。 [引語] 截止本章,我們對老子的「道」,已經有了幾點基本的瞭解。 這一章,老子描述了「道」的存在和運行,這是《道德經》裡很重要的內容。 主要包括:「有物混成」,用以說明「道」是渾樸狀態的,它是圓滿和諧的整體,並非由不同因素組合而成的。 「道」無聲無形,先天地而存在,循環運行不息,是產生天地萬物之「母」。 「道」是一個絶對體。 現實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對而存在的,而唯有「道」是獨一無二的,所以「道」是「獨立而不改」的。 在本章裡,老子提出「道」、「人」、「天」、「地」這四個存在,「道」是第一位的。 它不會隨着變動運轉而消失。 它經過變動運轉又回到原始狀態,這個狀態就是事物得以產生的最基本、最根源的地方。 [評析] 關於「道」的性質和「道」的規律,其基本點在第一、四、十四、二十一和本章裡都看到了。 即「道」是物質性的、最先存在的實體,這個存在是耳不聞目不見,又寂靜又空虛,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永遠存在,無所不至地運行而永不停止。 任繼愈說:「道不是來自天上,恰恰是來自人間,來自人們日常生活所接觸到的道路。 比起希臘古代唯物論者所講的「無限」來,似乎更實際些,一點也不虛玄,可能人們受後來的神秘化了的『道』的觀念的影響,才認為它是狀態的物體,包括有和無兩種性質,由極微小的粒子在寥廓的虛空中運動所組成。 它是獨立存在的,也不依靠外力推動。 宗教迷信的說法,認為上帝是世界的主帝者,但老子說的『道』在上帝之前已經出現;傳統觀念認為世界的主宰者是『天』,老子把天還原為天空,而道是先天地而生的。 道產生萬物,是天地之根,萬物之母,宇宙的起源。 」湯一介說:「老子講的道是先於天地存在,只是說在時間上先於天地存在,而不是在邏輯上先於天地存在。 老子講的道雖是無形無象,但不是超空間的,而是沒有固定的具體的形象,這樣的道才可以變化成為有固定具體形象的天地萬物。 」這種觀點是很中肯的。 老子曾說「道在物先」,又說「物在道中」,這種判斷是把「天地」作為「物質」的同義語了。 第26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①。 是以君子②終日行不離輜重③,雖有榮觀④,燕處⑤超然。 奈何萬乘之主⑥,而以身輕天下⑦?輕則失根⑧,躁則失君。 [譯文] 厚重是輕率的根本,靜定是躁動的主宰。 因此君子終日行走,不離開載裝行李的車輛,雖然有美食勝景吸引着他,卻能安然處之。 為什麼大國的君主,還要輕率躁動以治天下呢?輕率就會失去根本;急躁就會喪失主導。 [註釋] ①躁:動。 君:主宰。 ②君子:一本作「聖人」。 指理想之主。 ③輜重:軍中載運器械、糧食的車輛。 ④榮觀:貴族遊玩的地方。 指華麗的生活。 ⑤燕處:安居之地;安然處之。 ⑥萬乘之主:乘指車子的數量。 「萬乘」指擁有兵車萬輛的大國。 ⑦以身輕天下:治天下而輕視自己的生命。 ⑧輕則失根:輕浮縱慾,則失治身之根。 [引語] 這一章裡,老子又舉出兩對矛盾的現象:輕與重、動與靜,而且進一步認為,矛盾中一方是根本的。 在重輕關係中,重是根本,輕是其次,只注重輕而忽略重,則會失去根本;在動與靜的關係中,靜是根本,動是其次,只重視動則會失去根本。 在本章裡,老子所講的辯證法是為其政治觀點服務的,他的矛頭指向是「萬乘之主」,即大國的國王,認為他們奢侈輕淫,縱慾自殘,即用輕率的舉動來治理天下。 在老子看來,一國的統治者,應當靜、重,而不應輕、躁,如此,才可以有效地治理自己的國家。 [評析] 第2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老子道德經註譯》
第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