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則全,枉①則直,窪則盈,敝②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③為天下式④。 不自見⑤,故明⑥;不自是,故彰,不自伐⑦,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譯文] 委曲便會保全,屈枉便會直伸;低窪便會充盈,陳舊便會更新;少取便會獲得,貪多便會迷惑。 所以有道的人堅守這一原則作為天下事理的範式,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誇耀,反能得有功勞;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長久。 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遍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 古時所謂「委曲便會保全」的話,怎麼會是空話呢?它實實在在能夠達到。 [註釋] 1、枉:屈、彎曲。 2、敝:凋敝。 3、抱一:抱,守。 一,即道。 此意為守道。 4、式:法式,範式。 5、見:音xian • ,同現。 6、明:彰明。 7、伐:誇。 [引語] 這一章,老子從生活經驗的角度,進一步深化了第二章所闡釋的辯證法思想。 第二章重點講的是矛盾的轉化。 本章一開頭,老子就用了六句古代成語,講述事物由正面向反面變化所包含的辯證法思想,即委曲和保全、弓屈和伸直、不滿和盈溢、陳舊和新生、缺少和獲得、貪多和迷惑。 他用辯證法思想作用觀察和處理社會生活的原則,最後他得出的結論是「不爭」。 [評析] 普通人所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象,看不到事物實質。 老子從自己豐富的生活經驗中總結出帶有智慧的思想,給人們以深深的啟迪。 生活在現實社會的人們,不可能做任何事情都一帆風順,極有可能遇到各種困難,在這種情況下,老子告訴人們,可以先採取退讓的辦法,等待,靜觀以待變,然後再採取行動,從而達到自己的目標。 在《莊子·天下》篇中,莊子說老子之道是「人皆求福,已獨曲全。 曰,『苟免于咎』。 」這裡說的「曲全」,便是「苟免于咎」。 老子認為,事物常在對立的關係中產生,人們對事物的兩端都應當觀察,從正面去透視負面的狀況,對於負面的把握,更能顯現出正面的內涵。 事實上,正面與負面,並非截然不同的東西,而是經常儲存的關係。 普通人只知道貪圖眼前的利益,急功近利,這未必是好事。 老子告誡人們,要開闊視野,要虛懷若谷,堅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標前進。 但是如果不考慮客觀情況,一味蠻幹,其結果只能適得其反。 在「曲」裡存在首「全」的道理,在「枉」裡存在着「直」的道理,在「窪」裡存在着「盈」的道理,在「敝」裡存在着「新」的道理,因而把握了其中的奧秘,就可以做到「不爭」。 事實當然並非完全如此,有些事不爭也可以取得成功,有些事不爭就不能取得成功。 第23章: 希言自然①。 故飄風②不終朝,驟雨③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于道者同於道④;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⑤。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譯文] 不言政令不擾民是合乎于自然的。 狂風颳不了一個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誰使它這樣的呢?天地。 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長久,更何況是人呢?所以,從事于道的就同於道,從事于德的就同於德,從事于失的人就同於失。 同於道的人,道也樂於得到他;同於德的人,德也樂於得到他;同於失的人,失也樂於得到他。 統治者的誠信不足,就會有人不信任。 [註釋] 1、希言:字面意思是少說話。 此處指統治者少施加政令、不擾民的意思。 2、飄風:大風、強風。 3、驟雨:大雨、暴雨。 4、從事于道者:按道辦事的人。 此處指統治者按道施政。 5、失:指失道或失德。 [引語] 這一章和十七章都是相對應的。 十七章揭示出嚴刑峻法的高壓政策,徒然使百姓「畏之侮之」。 因而希望統治者加以改變。 前面幾章已多次闡明「行不言之教」、「悠兮其貴言」、「多言數窮」等類似的話,本章一開始便繼續闡述「希言自然」的道理。 這幾個「言」字,按字面解釋,是說話,內含的意思都是指政教法令。 老子用自然界狂風暴雨必不持久的事實作比喻,告誡統治者少以強制性的法令橫加干涉,更不要施行暴政,而要行「清靜無為」之政,才符合于自然規律,才能使百姓安然暢適。 倘若以法令戒律強制人民,用苛捐雜稅搾取百姓,那麼人民就會以背戾抗拒的行動對待統治者,暴政將不會持久。 [評析] 第2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老子道德經註譯》
第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