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非人:頗費解,舊注也多迂闊。 這裡似指物我之分兩忘,「入于非人」大意是進入到外物與自我相分的境地。 莊子認為,從根本上講外物與自我統一為一體而無所分別,伏羲氏能無為而治,「知情信」,「德甚真」,因而從不曾進入物我兩分的困境,「以己為馬」、「以己為牛」也聽之任之。 ⑥徐徐:寬緩安閒的樣子。 ⑦于于:悠遊自得的樣子。 ⑧一:或。 一說講作「竟」,亦可通。 ⑨情:真實,實在。 【譯文】 齧缺向王倪求教,四次提問王倪四次都不能作答。 齧缺於是跳了起來高興極了,去到蒲衣子處把上述情況告訴給他。 蒲衣子說:「你如今知道了這種情況嗎?虞舜比不上伏羲氏。 虞舜他心懷仁義以籠絡人心,獲得了百姓的擁戴,不過他還是不曾超脫出人為的物我兩分的困境。 伏羲氏他睡臥時寬緩安適,他覺醒時悠遊自得;他聽任有的人把自己看作馬,聽任有的人把自己看作牛;他的才思實在真實無偽,他的德行確實純真可信,而且從不曾涉入物我兩分的困境。 」 第30講: 肩吾①見狂接輿。 狂接輿曰:「日中始何以語女②?」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經式義度③,人孰敢不聽而化諸④?」 狂接輿曰:「是欺德也⑤;其于治天下也,猶涉海鑿河而使蚉負山也⑥。 夫聖人之治也,治外乎⑦?正而後行⑧,確乎能其事者而已矣。 且鳥高飛以避矰弋之害⑨,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鑿之患⑩,而曾二蟲之無知(11)!」 【註釋】 ①肩吾:人名。 接輿:楚國隱士陸通的字。 ②日中始:莊子假托的又一寓言人物,為肩吾的老師。 一說其人當為「中始」,「日」是一時間詞,往昔的意思。 ③以已出:用自己的意志來推行。 義:儀,法。 「經式」、「儀度」這裡都指法度。 ④化諸:隨之變化呢。 ⑤欺德:欺誑的做法。 ⑥蚉:「蚊」字的異體。 ⑦治外:治理外表。 莊子認為推行法度,只能治理社會的外在表象。 ⑧正:指順應本性。 行:指推行教化。 ⑨矰(z • ēng • ):系有絲繩用來弋射的短箭。 弋(y • ì):用絲繩系在箭上射飛鳥。 ⑩鼷(x • ī)鼠:小鼠。 神丘:社壇。 熏鑿:指用煙熏洞,用鏟掘地。 (11)曾:竟。 【譯文】 肩吾拜會隱士接輿。 接輿說:「往日你的老師日中始用什麼來教導你?」肩吾說:「他告訴我,做國君的一定要憑藉自己的意志來推行法度,人們誰敢不聽從而隨之變化呢?」 接輿說:「這是欺誑的做法,那樣治理天下,就好像徒步下海開鑿河道,讓蚊蟲背負大山一樣。 聖人治理天下,難道去治理社會外在的表象嗎?他們順應本性而後感化他人,聽任人們之所能罷了。 鳥兒尚且懂得高飛躲避弓箭的傷害,老鼠尚且知道深藏於神壇之下的洞穴逃避燻煙鑿地的禍患,而你竟然連這兩種小動物本能地順應環境也不瞭解!」 第31講: 天根游于殷陽①,至蓼水之上②,適遭無名人而問焉③,曰:「請問為天下④。 」無名人曰:「去⑤!汝鄙人也,何問之不豫也⑥!予方將與造物者為人⑦,厭,則又乘夫莽眇之鳥⑧,以出六極之外,而游無何有之鄉⑨,以處壙埌之野⑩。 汝又何帠以治天下感予之心為(11)?」又復問。 無名人曰:「汝游心于淡(12),合氣于漠(13),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 【註釋】 ①天根:虛構的人名。 殷:山名。 「殷陽」即殷山的南面。 ②蓼(li • ǎo • )水:水名。 ③遭:逢,遇上。 無名人:杜撰的人名。 ④為:這裡是治理的意思。 ⑤去:離開、走開,這裡有呵斥、不屑多言之意。 ⑥豫:悅,愉快。 一說講作「厭」。 ⑦人:偶。 「為人」即結為伴侶。 ⑧莽眇(mi • ǎo • )之鳥:狀如飛鳥的清虛之氣。 ⑨無何有之鄉:什麼都不存在的地方。 ⑩壙(ku • àng • )埌(l • àng • ):無邊無際的樣子。 (11)帠:字書未錄此字,舊注讀y • ì,疑為「臬」字之誤。 「臬」當是「寱」的借字,說夢話的意思,無名人認為天根的問話象是夢囈。 (12)淡:這裡指聽任自然,保持本性而無所飾的心境。 (13)漠:這裡指清靜無為,居處漠然。 【譯文】 第3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莊子詳解》
第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