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講:吳王夫差起師伐越①,越王勾踐起師逆之②。 大夫種乃獻謀曰③:「夫吳之與越,唯天所授,王其無庸戰。 夫申胥、華登簡服吳國之士于甲兵④,而未嘗有所挫也。 夫一人善射,百夫決拾,勝未可成也。 夫謀必素見成事焉,而後履之,不可以授命。 王不如設戎,約辭行成,以喜其民,以廣侈吳王之心。 吾以卜之於天,天若棄吳,必許吾成而不吾足也,將必寬然有伯諸侯之心焉。 既罷弊其民,而天奪之食,安受其燼,乃無有命矣。 」越王許諾,乃命諸稽郢行成於吳⑤,曰:「寡君勾踐使下臣郢不敢顯然布幣行禮,敢私告于下執事曰:昔者越國見禍,得罪于天王。 天王親趨玉趾,以心孤勾踐,而又宥赦之。 君王之於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孤不敢忘天災,其敢忘君王之大賜乎!今勾踐申禍無良,草鄙之人,敢忘天王之大德,而思邊垂之小怨,以重得罪于下執事?勾踐用帥二三之老,親委重罪,頓顙于邊。 “今君王不察,盛怒屬兵,將殘伐越國。 越國固貢獻之邑也,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軍士使寇令焉。 勾踐請盟:一介嫡女,執箕帚以畡姓于王宮;一介嫡男,奉槃匜以隨諸禦;春秋貢獻,不解于王府。 天王豈辱裁之?亦征諸侯之禮也。 “夫諺曰:『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無成功。 』今天王既封植越國,以明聞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無成勞也。 雖四方之諸侯,則何實以事吳?敢使下臣盡辭,唯天王秉利度義焉!」 【註釋】 ①吳:古國名。 疆域有今江蘇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公元前413年為越國所滅。 夫差:吳國國君,公元前495至前473年在位。 ②越:古國名。 全盛時期的疆域有今江蘇北部運河以東、江蘇南部和安徽、江西、浙江的部分地區。 戰國時國力衰弱,約在公元前306年為楚國所滅。 勾踐:越國國君,公元前497至前465年在位。 ③大夫種:即文種,字少禽,越國大夫。 ④申胥:即伍子胥,名員,吳國大夫。 因吳王把申邑封給他,所以又稱申胥。 華登:吳國大夫。 ⑤諸稽郢:越國大夫。 【譯文】 吳王夫差出兵進攻越國,越王勾踐起兵對抗。 大夫文種向勾踐獻計說:“吳國與越國的命運,只憑天意決定,您無須通過戰爭來解決問題。 申胥和華登選拔訓練吳國的青年把他們組編成軍隊,還不曾被打敗過。 一個人善於射箭,就會有一百個人拉緊弓弦跟着倣傚,吳國有這樣的良將指揮,我們能否獲勝還沒有把握。 凡要謀劃一件事,一定要預見到成功的把握,然後才可 以去做,不能冒險玩命。 您不如勒兵自守,同時用謙卑的辭令向對方求和,讓吳國的百姓高興,讓吳王的野心膨脹。 我們可以為此卜問上天,上天倘若要拋棄吳國,必定會讓吳國答應我們的求和並且不以我們的求和為滿足,進一步膨脹它稱霸諸侯的野心。 等到它的百姓疲憊,天災又奪去它的糧食後,就可以安安穩穩地收拾它的殘局,吳國就失去上天的眷顧了。 ”越王同意了,於是派諸稽郢去吳國求和,說:「我們國君派我來,不敢公開以玉帛表達敬意,只敢私下對貴國的辦事人員說:過去越國遭禍,得罪了天王。 天王親自起兵,打算滅掉勾踐,卻又寬宥了他。 天王對於我們越國,如同讓死人復活,讓白骨重新長肉一樣地恩德啊。 勾踐不敢忘記上天降下的災禍,又怎敢忘記天王的恩賜呢!勾踐現在重遭災禍,沒有善良的德行,草野鄙賤之人,豈敢忘記天王的大恩大德,而計較邊境上的小怨,以至再次獲罪于天王的辦事人員呢?勾踐特地率領幾個老家臣,親自承認犯下的重罪,在邊境上叩頭求饒。 “現在天王沒有細察,在盛怒之下調集軍隊,打算狠狠地討伐越國。 越國本來就是給吳國納貢的城邑,天王用鞭子驅使它就可以了,何必讓您的軍士屈尊來侵犯呢。 勾踐請求締結盟約,並送上一個嫡生女兒,拿着箕帚到王宮裡侍奉您;送上一個嫡生兒子,捧着盤匜跟僕人一起伺候您;春秋兩季的貢品,決不懈怠。 天王又何須屈尊來制裁越國呢?我們進獻的貢品也是按照天子向諸侯徵稅的禮制啊。 “諺語說:『狐狸埋了東西,狐狸又把它掘出來,所以沒有成功。 』現在天王既已扶植越國,以聖明聞達于天下,卻又要消滅它,這是天王對越國的扶植徒勞無功。 即使四方的諸侯想臣事吳國,又怎麼使他們相信呢?我冒昧地把話說透徹,只希望天王根據利來考慮怎樣合適。 」 吳王夫差與越荒成不盟 第18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國語譯註》
第1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