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萬物只體現了自然規律的一部分,某一種事物只是萬事萬物的一部分,愚昧的人只認識了某一種事物的一個方面,就自以為知道了自然規律,實在是無知。 慎子對在後服從的一面有所認識,但對在前引導的一面卻毫無認識;老子對委曲忍讓的一面有所認識,但對積極進取的一面卻毫無認識;墨子對齊同平等的一面有所認識,但對等級差別的一面卻毫無認識;宋子對寡慾的一面有所認識,但對多欲的一面卻毫無認識。 只在後服從而不在前引導,那麼群眾就沒有繼續前進的門徑;只委曲忍讓而不積極進取,那麼高貴和卑賤就不會有分別;只有齊同平等而沒有等級差別,那麼政策法令就不能貫徹實施;只求寡慾而不見多欲,那麼群眾就不易被感化。 《尚書》上說:「不要任憑個人的愛好,要遵循君主確定的正道;不要任憑個人的厭惡,要遵循君主確定的正路。 」說的就是這個。 卷十二 正論第十八 [題解] 荀子認為社會上流行着一些謬論,所以在本篇中把它們逐條列出,然後以公正的議論來批駁它們。 這種駁論式的文章體現了當時百家爭鳴的學術氣氛,對韓非寫作《難》篇顯然具有直接的影響。 第280講: 18.1世俗之為說者曰:「主道利周(1)。 」是不然。 主者,民之唱也;上者,下之儀也(2)。 彼將聽唱而應,視儀而動。 唱默則民無應也,儀隱則下無動也。 不應不動,則上下無以相有也(3)。 若是,則與無上同也,不祥莫大焉。 故上者,下之本也。 上宣明,則下治辨矣(4);上端誠,則下願慤矣;上公正,則下易直矣(5)。 治辨則易一,願慤則易使,易直則易知。 易一則強,易使則功,易知則明:是治之所由生也。 上周密,則下疑玄矣(6);上幽險,則下漸詐矣(7);上偏曲,則下比周矣。 疑玄則難一,漸詐則難使,比周則難知。 難一則不強,難使則不功,難知則不明:是亂之所由作也。 故主道利明不利幽,利宣不利周。 故主道明(8),則下安;主道幽,則下危。 故下安,則貴上;下危,則賤上。 故上易知,則下親上矣;上難知,則下畏上矣。 下親上,則上安;下畏上,則上危。 故主道莫惡乎難知,莫危乎使下畏己。 傳曰:「惡之者眾則危。 」《書》曰(9):「克明明德。 」《詩》曰(10):「明明在下(11)。 」故先王明之,豈特玄之耳哉(12)? 【註釋】 (1)周:周密,指隱蔽不露。 (2)儀:立木以示人叫做儀,也叫表。 (3)有:通「友」,親善。 (4) 君主把政治措施公開了,臣民就能遵照執行,所以能治理好。 辨(b • 4n • 辦):通「辦」,治理。 (5)易: 平坦,不險惡。 (6)玄:通「眩」,迷惑。 (7)漸:見2.4注(1)。 (8)故:猶「夫」,發語詞。 (9)今本 《尚書·堯典》有(堯)「克明俊德」一語,「俊」通「晙」,是明的意思,「俊德」即「明德」。 克:能,明德:完美的德行。 (10)引詩見《詩·大雅·大明》。 (11)明明:原為皎潔明亮的意思,指 周文王、周武王的德行賢明完美。 但荀子此文斷章取義,把「明明」理解為動賓關係,所以是彰明美 德的意思。 (12)特:只。 玄:幽深。 這裡用作使動詞。 【譯文】 社會上那些庸俗的創立學說的人說:「君主的統治措施以周密隱蔽為有利。 」這種說法不對。 第13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荀子註譯》
第1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