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被秦扣留。 公元前297年,懷王逃出秦國,奔趙,被秦人追還。 公元前296年,懷王死於奏。 (5) 三王:指楚國開創、受封和稱霸的三個君主,即鬻熊、熊繹、莊王。 廟:這裡指神主牌位。 闢:通「避」。 陳:原為周武王滅商後所封的諸侯國,在今河南淮陽及安徽亳縣一帶,都城是宛丘(今河南淮陽)。 公元前479年為楚所滅。 此當指陳城(今河南淮陽)而言。 蔡:原為周分封的諸侯國,春秋時受楚所 逼,多次遷都。 平侯遷新蔡(今河南新蔡),昭侯遷州來(今安徽鳳台),稱下蔡。 公元前447年為 楚所滅。 此當指下蔡而言。 闢于陳蔡之間: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大良造白起攻楚, 破楚都郢(參見15.9注(12)),楚退保于陳城。 (6)伺:《集解》作「司」,據宋浙本改。 間:見16.2 注(6)。 (7)案:語助詞。 剡(y • 3n • 掩):舉起。 脛:小腿。 (8)案:猶「則」。 (9)能:《集解》作「乃」, 據宋浙本改。 (10)沙羡:地名。 漢代屬江夏郡,在今湖北武昌縣西南。 與俱:和……在一起,一帶。 (11)胡:我國古代西北部的少數民族。 貉(m • ^末):我國古代東北部的少數民族。 (12)巴:古代國名, 為秦惠文王所滅,在今四川省東部一帶。 戎:我國古代西部的少數民族。 (13)常山:即恆山,在山西 渾原縣東南。 漢代避文帝劉恆諱,改名常山。 但此山在臨慮之北數百里,不但與韓國的地界不合(據 下文可知此常山屬趙國),而且與「逾常山乃有臨慮」也不合。 此「常山」疑當作「臨慮山」。 即今 之林慮山(在河南林縣西北)。 臨慮:戰國時韓國邑名,漢稱「隆慮」,東漢避殤帝劉隆諱改為“林 慮”,即今河南林縣。 (14)圉津:當作「圍津」,或作「垝津」,在今河南濮陽西南。 大梁:魂國國 都,在今河南開封西北。 有:通「又」。 (15)剡然:割削的樣子。 苓:通「靈」(兩字古音同),指 靈丘,在今山西靈丘東,因東南山有趙武靈王墓而得名。 塞:見15.9注(4)。 松柏之塞:種有松拍的 要塞,疑在趙武靈王墓附近,因其墓種有松柏,故稱。 西海:當為趙國湖名,在常山西南,即今山西 渾源縣西南西方城附近。 固:見15.9注(14),這裡用作動詞。 (16)此節末句「此所謂廣大平舜、禹也」 當在這句下,今譯文移正。 (17)威:指上文的「力術」。 反:通「返」。 文:指上文的「義術」。 (18) 咸陽:戰國時秦國國都,在今陝西咸陽市東。 (19)錯:通「措」,放置,指不討伐。 (20)明堂:古代 天子宣明政教的宮殿,凡朝會、祭祀、選士等大典,均在此舉行。 (21)這句等於說“務益地不如務益 信”,「務」是後置的動詞。 【譯文】 「強力的方法行不通,禮義的方法行得通。 這說的是什麼呢?」 回答說:「說的是秦國。 它的兵力比商湯、周武王還要威武強大,它的領土比舜、禹還要廣大,但是憂慮禍患多得不可勝數,提心弔膽地經常怕天下各國團結一致來蹂躪自己,這就是我所說的強力的方法行不通。 」 「為什麼說比商湯、周武王還要威武強大?」 回答說:「商湯、周武王,只能使喜愛自己的人聽使喚罷了。 而現在楚王的父親死在秦國,國都被秦國攻克,楚王背着三個先王的神主牌位躲避在陳、蔡兩地之間,觀察適宜之時,窺測可乘之機,想抬起他的腳去踐踏秦國的腹地;但是秦國讓他向左他就向左,讓他向右他就向右,這是能使仇敵為自己服役啊。 這就是我所說的比商湯、周武王還要威武強大。 」 「怎麼說是比舜、禹還要廣大?」 回答說:「古時候各代帝王統一天下、臣服諸侯,境內從沒有超過方圓上千里的。 現在的秦國,南邊便佔有了沙羡及其周圍一帶,這是長江的南面了;北邊與胡、貉相鄰;西邊佔有了巴、戎;東邊,在所佔領楚國的土地和齊國交界,在韓國的軍隊已經越過了常山而佔有了臨慮,在魏國的軍隊佔據了圍津——即距離大梁只有一百二十里了,它在趙國的軍隊大刀闊斧地佔有了靈丘而盤踞在松柏叢中的要塞上、背靠着西海而把常山作為險阻:這是領土遍及天下啊。 這就是我所說的比舜、禹還要廣大。 它的威武震撼了天下,它的強大打敗了中原各國,但是憂慮禍患多得不可勝數,提心弔膽地經常怕天下各國團結一致來蹂躪自己啊。 」 「這樣的話,那怎麼辦呢?」 第13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荀子註譯》
第1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