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義均與原文不同。 (9)惟:思。 文王:見5.4注(2)。 (10)一人:指代天子。 擇:今本《尚書》作「懌」, 與此文含義不同。 【譯文】 有搞亂國家的君主,沒有自行混亂的國家;有治理國家的人才,沒有自行治理的法制。 后羿的射箭方法並沒有失傳,但后羿並不能使世世代代的人都百發百中;大禹的法制仍然存在,但夏後氏並不能世世代代稱王天下。 所以法制不可能單獨有所建樹,律例不可能自動被實行;得到了那種善於治國的人才,那麼法制就存在;失去了那種人才,那麼法制也就滅亡了。 法制,是政治的開頭;君子,是法制的本原。 所以有了君子,法律即使簡略,也足夠用在一切方面了;如果沒有君子,法律即使完備,也會失去先後的實施次序,不能應付事情的各種變化,足夠形成混亂了。 不懂得法治的道理而只是去定法律的條文的人,即使瞭解得很多,碰到具體事情也一定會昏亂。 所以英明的君主急於得到治國的人才,而愚昧的君主急於取得權勢。 急於得到治國的人才,就會自身安逸而國家安定,功績偉大而名聲美好,上可以稱王天下,下可以稱霸諸侯;不急於得到治國的人才,而急於取得權勢,就會自身勞苦而國家混亂,功業敗壞而聲名狼藉,國家政權必然危險。 所以統治人民的君主,在尋覓人才時勞累,而在使用他以後就安逸了。 《尚書》說:「要想想文王的恭敬戒懼,親自去選擇人才。 」說的就是這種道理啊。 第208講: 12.2合符節、別契券者(1),所以為信也;上好權謀,則臣下百吏誕詐之人乘是而後欺。 探籌、投鈎者,所以為公也;上好曲私,則臣下百吏乘是而後偏。 衡石稱縣者(2),所以為平也;上好傾覆,則臣下百吏乘是而後險。 鬥斛敦概者(3),所以為嘖也(4);上好貪利,則臣下百吏乘是而後豐取刻與以無度取於民。 故械數者,治之流也,非治之原也(5);君子者,治之原也。 官人守數,君子養原;原清則流清,原濁則流濁。 故上好禮義,尚賢使能,無貪利之心,則下亦將綦辭讓,致忠信,而謹于臣子矣。 如是,則雖在小民,不待合符節、別契券而信,不待探籌、投鈎而公,不待衡石稱縣而平,不待鬥斛敦概而嘖。 故賞不用而民勸,罰不用而民服,有司不勞而事治,政令不煩而俗美;百姓莫敢不順上之法、象上之志而勸上之事,而安樂之矣。 故藉斂忘費(6),事業忘勞,寇難忘死;城郭不待飾而固(7),兵刃不待陵而勁(8),敵國不待服而詘,四海之民不待令而一。 夫是之謂至平。 《詩》曰(9):「王猶允塞(10),徐方既來(11)。 」此之謂也。 【註釋】 (1)符節:見8.18注(19)。 契券:契據證券,是古代的一種憑證。 古人在竹簡或木簡上刻字, 刻好後剖為兩半,雙方各留一半,驗證時將兩半相合,契合的便有效。 (2)衡石:對衡器的通稱。 衡, 秤;石,古代重量單位,一百二十斤為一石。 縣:同「懸」。 稱縣:稱量。 (3)斛(h • *胡):古代量器, 十斗為一斛。 敦(du • @對):古代量黍稷的器具,形狀似盂,一敦為一斗二升。 概:量米粟時刮平鬥斛 的木板。 (4)嘖(z • 6則):通「■」,整齊,劃一,指標準統一。 (5)原:古「源」字。 (6)藉:進貢。 斂:賦稅。 藉斂:納稅。 或解為「徵稅」,則「藉」是「使……進貢」的意思,也通。 (7)飾:同「飭」, 整治。 (8)陵:通「凌」,冰,引申為冷卻,此指淬火。 勁:強,堅硬。 (9)引詩見《詩·大雅·常武》。 (10)王:指周宣王,公元前827年~前782年在位。 猶:後又寫作「猷」,道術。 允:的確。 塞:充 滿。 (11)徐方:見5.15莊(7)。 這兩句詩指王道廣大充塞宇內,因而遠方的國家也來歸順。 【譯文】 第9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荀子註譯》
第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