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一個國家的強弱貧富有一定的徵兆:君主不崇尚禮義,那兵力就衰弱;君主不愛護民眾,那兵力就衰弱;禁止與許諾都不講信用,那兵力就衰弱;獎賞不厚重,那兵力就衰弱;將帥無能,那兵力就衰弱。 君主好大喜功,那國家就貧窮;君主喜歡財利,那國家就貧窮;官吏眾多,那國家就貧窮;工人商人眾多,那國家就貧窮;沒有規章制度,那國家就貧窮。 民眾貧窮,那君主就貧窮;民眾富裕,那君主就富裕。 郊外的田野鄉村,是財物的根本;糧囤地窖穀倉米倉,是財物的末梢。 百姓不失農時和諧安定、生產有條不紊,這是錢財的源頭;按照等級徵收的賦稅和國庫,是錢財的支流。 所以英明的君主必定謹慎地保養那和諧安定的政治局面,節流,開源,而對錢財的收支時常加以調節,使天下的財富一定像大水湧來一樣綽綽有餘,而君主也就不再擔憂財物不夠了。 像這樣,那麼君主和民眾都富足,雙方都沒有地方來儲藏財物,這是懂得國計民生達到了頂點。 所以夏禹時碰上了十年水災,商湯時遇到了七年旱災,但天下並沒有面有菜色的人;十年以後,穀物又豐收了,而舊有的儲備糧還有剩餘。 這並沒有其他的緣故,可以說是因為他們懂得了本和末、源和流的關係啊。 所以,田野荒蕪而國家的糧倉充實,百姓家裡空空蕩蕩而國家的倉庫滿滿的,這可以說是國家垮了。 砍斷了根本,枯竭了源頭,把財物都歸併到國庫中,然而君主、宰相還不知道這是壞事,那麼他們的垮台滅亡就可以立刻等到了。 拿整個國家來扶持供養他,還是不能夠容納他這個人,這叫做極其貪婪,這是昏君的頂點了。 想要求得富裕反而喪失了自己的國家,想要求得利益反而危害了他本身,古時候有上萬個國家,現在只有十幾個了,這沒有其他的緣故,他們喪失國家的原因是一樣的。 統治人民的君主,也可以醒悟了。 百里見方的小國,是完全能夠獨立存在的。 第180講: 10.20凡攻人者,非以為名,則案以為利也(1);不然,則忿之也。 仁人之用國,將修志意,正身行,伉隆高(2),致忠信,期文理(3)。 布衣紃屨之士誠是(4),則雖在窮閻漏屋(5),而王公不能與之爭名;以國載之,則天下莫之能隱匿也。 若是,則為名者不攻也。 將闢田野(6),實倉廩,便備用(7),上下一心,三軍同力(8)。 與之遠舉極戰(9),則不可。 境內之聚也保固(10),視可,午其軍(11),取其將,若撥■(12);彼得之不足以藥傷補敗。 彼愛其爪牙,畏其仇敵。 若是,則為利者不攻也。 將修小大、強弱之義以持慎之(13),禮節將甚文,珪璧將甚碩,貨賂將甚厚,所以說之者必將雅文辯慧之君子也。 彼苟有人意焉,夫誰能忿之?若是,則忿之(14)者不攻也。 為名者否,為利者否,為忿者否,則國安於盤石,壽于旗、翼(15)。 人皆亂,我獨治;人皆危,我獨安;人皆失喪之,我按起而制之(16)。 故仁人之用國,非特將持其有而已矣(17),又將兼人。 《詩》曰(18):「淑人君子,其儀不忒(19)。 其儀不忒,正是四國(20)。 」此之謂也。 【註釋】 (1)案:語助詞。 (2)伉(k • 4ng • 抗):通「亢」,極(王念孫說)。 參見9.26注(9)。 (3)期:通 「綦」,參見9.24注(41)。 (4)紃(x • *n • 巡)屨(j • )句):用麻繩編製的鞋。 布衣紃屨:指身份低賤, 平民出身。 (5)窮閻漏屋:見8.2注(7)。 (6)此句前承上省「仁人之用國」一句。 (7)見9.9注(1)。 (8) 三軍:春夏時諸侯大國多設三軍,即上軍、中軍、下軍或左軍、中軍、右軍。 此統稱軍隊,指全軍。 (9)之:指代「闢田野……三軍同力」之國。 舉:行動。 極:竭力。 (10)聚:眾,指聚集在一起的軍隊。 保:守衛。 (11)午:通「迕」,逆,迎。 (12)撥:折斷。 ■(f • 5ng • 豐):麥芽。 (13)此句前承上省“仁 人之用國”一句。 (14)忿之:當作「為忿」,涉上文「誰能忿之」而誤。 因既言”誰能忿之”,則不 得又言「忿之」;既言「忿之」,則不得又言「不攻」(王引之說)。 (15)旗:通「箕」,箕宿,二十八宿之一(楊倞說)。 翼:二十八宿之一。 (16)按:乃,就。 制:《集解》作「治」,據宋浙本改。 (17)矣:《集解》作「也」,據宋浙本改。 (18)引詩見《詩·曹風·屍鳩》。 (19)儀:通「義」。 忒 (t • 8特):疑惑不定,變更。 (20)正:長。 用作動詞,當……的君長。 【譯文】 凡是進攻別國的,不是因為追求懲除暴虐的美名,就是因為要謀取利益;否則,就是因為怨恨他們。 第7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荀子註譯》
第7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