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頭如新:相處到老,如同初識。 意思是彼此並不瞭解。 (2)傾蓋如故:路途相遇傾斜車篷,靠近交談。 蓋,車篷。 (3)曾在秦國做人質的燕太子丹逃跑歸燕,「歸而求為報秦者」,以「國小,力不能」。 不久,秦將樊於期以獲罪秦王,也逃到燕國,燕太子接納了他。 荊軻為燕太子丹刺殺秦王,行前請樊於期之頭以取信秦王,樊於期「偏袒搤腕而進曰:『此臣之日夜切齒腐心也,今乃聞教!』遂自剄」。 「借荊軻首」,指樊於期「借」給荊軻「首」。 事見卷八十六《刺客列傳》,《戰國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質於秦亡歸》(4)《集解》引《漢書音義》曰:王奢,齊人也,七至魏。 其後齊伐魏,奢登城謂齊將曰:『今君之來,不過以奢之故也。 夫義不苟生以為魏累。 』遂自剄也。 」(5)蘇秦遊說六國,曾佩六國相印,但他無論對哪一國家都不講信用。 後來合縱之約瓦解,「齊、魏伐趙,趙王讓蘇秦。 蘇秦恐,請使燕」,時值燕文侯去世,燕易王新立,齊乘機「伐燕,取十城」。 燕王譏蘇秦以其來燕故,蘇秦大慚,答應為燕取回十城。 這件事,他總算說到做到了。 過後有人譖毀蘇秦,蘇秦為了表白對燕王的忠貞和自己的高風亮節,講到一個「信如尾生」的故事。 尾生與一女子「期於梁(按即橋)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柱而死」。 見卷六十九《蘇秦列傳》,《戰國策·燕策一·人有惡蘇秦於燕王者》,《莊子·盜跖》亦略及之。 這裡謂「為燕尾生」,就是說蘇秦做了一次燕國的尾生,即做了一次對燕國講信用的人。 (6)《集解》引張晏曰:「白圭為中山將,亡六城,君欲殺之,亡入魏,文侯厚遇之,還拔中山。 」《索隱》謂「事見《戰國策》及《呂氏春秋》。 按白圭又作「白珪」。 《戰國策》凡三及之,卻均不及此事。 《呂氏春秋》亦及之,但也不及此事。 倒是《新序》謂白珪戰,亡六城,中山人惡於魏文侯,魏文侯投以夜光之璧。 《史記》卷一百二十九《貨殖列傳》載貨殖家白圭,當魏文侯時,不知是否即此傳此處所及之白圭。 (7)食:給吃。 :駿馬,良馬。 《集解》引《漢書音義》雲,「生七日而超其母。 敬重蘇秦,雖有讒謗,而更膳以珍奇之味。 」按卷六十九《蘇秦列傳》,燕王「益厚遇之」。 (8)已見注(6)。 (9)坼(che,撤):分裂,裂開。 故女無美惡,入宮見妒;士無賢不肖,入朝見嫉。 昔者司馬喜髕腳於宋,卒相中山(1);范睢摺肋折齒於魏。 卒為應候(2)。 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畫,捐朋黨之私(3),挾孤獨之位,故不能自免於嫉妒之人也。 是以申徒狄自沉於河(4),徐衍負石入海(5)。 不容於世,義不苟取,比周於朝(6),以移主上之心。 故百里奚乞食於路,繆公委之以政(7);寧戚飯牛車下,而桓公任之以國(8)。 此二人者,豈借宦於朝,假譽於左右,然後二主用之哉?感於心,合於行,親於膠漆(9),昆弟不能離,豈惑於眾口哉?故偏聽生奸,獨任成亂。 昔者魯聽季孫之說而逐孔子十,宋信子罕之計而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辯,不能自免於讒諛,而二國以危。 何則?眾口鑠金,積毀銷骨也。 是以秦用戎人由余而霸中國□,齊用越人蒙而強威、宣□。 此二國,豈拘於俗□,牽於世,系阿偏之辭哉□?公聽並觀,垂名當世。 故意合則胡越為昆弟,由余、越人蒙是矣;不合,則骨肉出逐不收,朱、象、管、蔡是矣□。 今人主誠能用齊、秦之義,後宋、魯之聽,則五伯不足稱,三王易為也。 (1)司馬喜事,《索隱》謂見《戰國策》及《呂氏春秋》。 按《戰國策·中山策》有《司馬熹三相中山》事,未及在宋髕腳事。 《呂氏春秋》亦不及此事。 髕,去掉髕骨的酷刑。 (2)卷七十九《范睢蔡譯列傳》載,范睢隨魏中大夫須賈出使齊國,齊襄王聽說范睢能言善辯,賜金十斤及牛酒。 須賈疑范睢得齊王賞贈是因為他把魏國的秘密告訴了齊王,回國後便「使舍人笞擊睢」以致「折肋摺齒」。 他設法逃離魏府,更名改姓躲藏起來。 後經人說項到了秦國,終於做了秦相,被封為應侯。 其人其事又見《戰國策·秦策》。 摺(l□,拉)脅:折斷肋骨。 (3)捐:拋棄,放棄。 (4)關於申徒狄「自沉於河」的事,見於多種古代典籍,但他為什麼要「自沉於河」其解釋也就緣文而異了。 如《莊子·外物篇》商湯想把天下讓給務光,「務光怒之」隱士紀他聽到這件事以後怕商湯把天下傳給自己,就率領弟子們躲到了窾首之濱;諸侯們聽說以後怕他「自沉於水」,就經常去弔慰他:「三年,申徒狄因以踣河」。 成玄英疏云:「狄聞斯事,慕其高名,遂赴長河,自溺而死」。 《荀子·不苟篇》說:「君子行不貴苟難,說不貴苟察,名不貴苟傳,唯其當其為貴。 故不負石而赴河,是行之難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 」王先謙注云:「申徒狄恨道不行,發憤而負石自沉於河,又《淮南子·說山訓》說:「申徒狄負石自沉於淵,而溺者不可抗也。 」高誘注云:「申徒狄,殷末人,不忍見紂亂,故自沉於淵,抗商也。 」而司馬貞在解釋此傳此事時則說:「申屠狄諫而不用,負石自投河。 」(5)徐衍以惡亂世,負石投海而死。 《文選·鄒陽於獄上書自明書》李善注引《漢書音義》云:「徐衍,周人末人也。 」(6)比周:結黨營私。 (7)百里奚事已見卷五《秦本紀》,參見本書卷六十八《商君列傳》「商君相秦十年」段注。 (8)寧戚是春秋時衛國人。 他想取得齊桓公的賞識和信任,又「窮困無以自進」,於是借經商至齊,傍晚「宿於郭門之外」,「飯牛居車下」,恰值桓公從郊外迎客歸來,寧戚「望桓公而悲,擊牛角疾歌」。 桓公以為「非常人也」,舉之為上卿。 見《呂氏春秋·離俗覽·舉難》,又見《晏子春秋》內篇《問》下四。 飯牛,餵牛。 (9)膠漆:膠和漆。 比喻情投意洽,親密無間。 十季孫氏是魯國的執政大夫,富於周公又多有僭越,孔子時對他十分不滿。 但孔子離開魯國是以魯君聽信了季孫氏的讒毀,卻不見於載述。 子罕誠有其人,但謂「宋信子罕計而囚墨翟」事,迄無確考。 這兩句的意思是說,眾口一詞,金石也會熔化;譭謗積的多了,即使親骨肉的關係也會疏遠。 □由余是秦穆公時的人,其先人由晉逃亡於戎,故由余能晉語。 戎王聽說秦穆公賢,就派由余到秦國觀禮。 後由余降秦。 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秦用由余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 」見卷五《秦本紀》。 這裡說「秦用由余而霸中國」,蓋誇張之辭。 □齊用越人蒙而使齊威王、齊宣王強盛起來,於史無考。 《索隱》引張晏語「子臧,越人」句後說,「或蒙之字也」。 □拘:拘泥。 □阿偏:不公正。 阿,偏袒。 □朱:指丹朱,堯之子。 堯知其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權授舜」。 像:虞舜的異母弟,曾與其父多次謀害舜,而舜事父愛弟「彌謹」。 朱、象之事見卷一《五帝本紀》。 管、蔡:指周武王的弟弟管叔和蔡叔。 武王去世以後,成王即位,以年少,由周公攝政,管、蔡等疑周公,發動叛亂。 見卷四《周本紀》。 是以聖王寤(1),捐子之之心(2),而能不說於田常之賢(3);封比干之後(4),修孕婦之墓(5),故功業復就於天下,何則?欲善無厭也(6)。 夫晉文公親其仇(7),強霸諸侯;齊桓公用其仇,而一匡天下(8)。 何則?慈仁慇勤,誠加於心,不可以虛詞借也。 第43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4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