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舉例》卷七),可備一說。 (4)繆(mi • )謬):通「謬」。 舉:即上節「舉事」之「舉」。 (5)殺(sh • 4i • 曬):減少,降等。 不知隆禮義而殺《詩》、《書》:指不懂得把奉行禮義放在首位,把誦讀《詩》、 《書》降到次要的地位。 它與1.12所說的「不能隆禮」而「順《詩》《書》」則「不免為陋儒」的旨 意相通。 (6)偽:通「為」。 (7)者:猶「之」。 (8)便辟(pi • 2nb • @駢臂):通「便嬖」,君主左右的寵 信小臣。 (9)■(hu • 4n • 患):同「患」。 ■然:提心弔膽的樣子,形容「終身之虜」之「不敢」。 (10) 齊:通「濟」,補救。 教:教令,諸侯的命令。 聞見之所未至:視聽沒有達到的地方。 (11)則:即。 知:通「智」。 (12)自以誣:即「以誣己」。 (13)外不自以欺:當作「外不以欺人」,涉上句而誤, 《韓詩外傳》卷五第五章作「外不誣人」可證。 (14)法先王:與8.2所說的一致。 有人以為是“法後 王”之誤,未必。 (15)淺、博:見2.3。 (16)倚:通「奇」。 (17)卒(c • )促):通「猝」。 (18)懝: 通「疑」。 ■(zu • ^作):同「怍」,慚愧,顏面變色,(19)晻(y • 3n • 眼):通「奄」,覆蓋,相合。 符節:古代出入門關時的憑證,用竹片做成,上書文字,剖而為二,雙方各存一半,驗證時兩片合起 來完全相符,才可通行。 (20)舉錯:通「舉措」,採取措施。 (21)伯:通「白」,指名聲顯著(王念 孫說)。 【譯文】 有庸俗的人,有庸俗的儒者,有雅正的儒者,有偉大的儒者。 不學習請教,不講求正義,把求取財富實利當作自己的最高目標,這是庸俗的人。 穿著寬大的衣服,束着寬闊的腰帶,戴着中間高起的帽子,粗略地效法古代聖明的帝王而只夠用來擾亂當代的政治措施;荒謬地學一些東西,雜亂地做一些事,不懂得效法後代的帝王、統一制度,不懂得把禮義置於最高地位而把《詩》、《書》置於次要地位;他的穿戴行為已經與社會上的流俗相同了,但還不知道厭惡這一套;他的言談議論已經和墨子沒有什麼兩樣了,但是他的智慧卻不能分辨;他稱道古代聖王來欺騙愚昧的人而向他們求取衣食,得到別人的一點積蓄夠用來餬口,就得意洋洋了;跟隨君主的太子,侍奉君主的寵信小臣,吹捧君主的貴客,提心弔膽好像是終身沒入官府的奴隷而不敢有其他的志願:這是庸俗的儒者。 效法後代的帝王,統一制度,推崇禮義而把《詩》、《書》降到次要地位;他的言論和行為已經符合基本的法規了,但是他的智慧卻不能補足法制教令沒有涉及到的地方和自己沒有聽見看見的地方,就是他的智慧還不能觸類旁通;懂就說懂,不懂就說不懂,對內不自欺,對外不欺人,根據這種觀念而尊重賢人、畏俱法令、不敢懈怠傲慢:這是雅正的儒者。 效法古代的聖明帝王,以禮義為綱領,統一制度,根據不多的見聞把握很多的知識,根據古代的情況把握現在的情況,根據一件事物把握上萬件事物;如果是合乎仁義的事情,即使存在於鳥獸之中,也能像辨別黑白一樣把它辨認出來;奇特的事物、怪異的變化,雖然從來沒有聽見過,從來沒有看到過,突然在某一地方發生,也能應之以道而無所遲疑和不安,衡之以法而如同符節之相合:這是偉大的儒者。 所以,君主如果任用庸俗的人,那麼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也會滅亡。 如果任用了庸俗的儒者,那麼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僅能保存。 如果任用了雅正的儒者,那麼就是擁有千輛兵車的小國也能安定。 如果任用了偉大的儒者,那麼即使只有百里見方的國土也能長久,三年之後,天下就能夠統一,諸侯就會成為臣屬;如果是治理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那麼一採取措施就能平定天下,一個早晨就能名揚天下。 第123講: 8.19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學至於行之而止矣。 行之,明也,明之為聖人。 聖人也者,本仁義,當是非,齊言行,不失毫釐(1),無它道焉,已乎行之矣(2)。 故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3);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 不聞不見,則雖當,非仁也,其道百舉而百陷也。 【註釋】 (1)毫:《集解》作「豪」,據世德堂本改。 毫匣:古代長度單位,十絲為一毫,十毫為一厘, 十厘為一分,十分為一寸。 「毫釐」比喻微小的數量。 (2)已:止。 (3)識(zh • @志):記住。 【譯文】 第5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荀子註譯》
第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