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來看現代婚姻所面臨的挑戰。 哈佛大學經濟教授Juliet Schor 研究美國家庭經濟的變遷時發現,當前美國家庭每年平均工作時數,要比一九七零年代多出了一萬個小時以上,同時,每人每週可以和家人相處的時間至少減掉了十個小時。 有個全球性的趨勢,工作主管為了生存競爭,要求每人更加賣力,提升效率。 然而因着物價的膨脹,每個家庭的淨收入相對減低。 一個家庭如果要維持過去的生活水平,變成夫妻兩人都必須出去工作。 當丈夫不再是家庭收入的唯一來源時,男女間的角色期望,兩性之權力結構都受到巨大的衝擊。 隨着現代人角色的多元化,人際關係無言的規律也變得極其錯綜複雜。 近三十年來兩性關係的變化,很可能大於過去三百年的總和。 現代人對婚姻品質的要求直線上升,但夫妻彼此相愛的能力與技術卻未能相對提高。 在講求功利速成的社會中,我們都想品嚐甜美愛情的果實,然而在婚姻家庭這麼重要的事情上,卻沒多少人肯像上駕駛學校學開車考駕照,或像進研究所拿MBA 文憑一樣,真正付代價去學習愛的功課。 在繁忙緊張的生活中,現代人較不願下功夫參與過去傳統中有益於維護婚姻家庭的教會與社區活動。 加上現代夫妻平日沒時間溝通,唯有在心理毫無防備,為一點小事突然間起爭執,雙方怒氣填膺,面紅耳赤時,才來作徒傷感情,卻 不能解決問題的「強烈溝通」。 貌合神離成怨偶? 於是,中外皆然,不但離婚率劇增,勉強留在婚姻中,情感上卻早已離異的怨偶更是隨處可見。 據上海市徐安琪教授所做的一個六千人樣本的統計,你儂我儂婚姻甜蜜的夫妻只占百分之三,在水深火熱之中,處于離婚邊緣的超過百分之二十二,其餘的都在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婚姻狀態之中。 根據美國最受尊敬的婚姻心理學家約翰.葛特蒙(Dr. Gottman) 的研究,在預期四十年的婚齡中,美國人第一次婚姻以離婚收場的概率是百分之六十七。 離婚者中,大約有一半是在結婚後七年之間離婚的。 所以美國人戲稱「七年之癢」還是有幾分道理的。 離婚後大約有百分之八十七的男人與百分之七十二的女人會再婚,但是第二次婚姻再次破裂的機率,是百分之七十七 。 在華人中間的離婚率又如何呢?如果用同一年中結婚與離婚對數之比來做統計,目前台灣已超過三比一,就是三對新人步上紅毯之時,就有另一對怨偶在法院裡辦離婚。 新加坡的離婚率緊隨其後,而北京與上海的離婚率早就超過百分之二十五。 這種離婚率有增無減的現象,真是令人觸目驚心。 離婚對社會經濟、雙方親友與家人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對於子女身心的發展,更會帶來不可忽視的傷害。 據美國人口普查,每年至少有一百萬名兒童受到父母離婚的影響。 有三分之一的兒童沒有與生父同住,這其中又有百分之四十的兒童從未見過自己的生父。 據統計,離婚一年之後,大多數的父親都漸漸與親生子女疏遠,有人把這個世代稱為 「沒有父親的世代」。 我們很難想象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子女,身心會不受其影響。 4 爸爸不再梳我頭? 在美國對離婚子女長期追蹤的實證(Empirical Studies)研究中,被公認為最具有權威的,大概要算心理學家華勒絲汀(Judith Wallerstein)博士至今已持續了三十年以上的長期追蹤研究。 華博士自一九七一年就開始針對上百位離婚子女做詳盡而深入的心理訪談。 她看著這群孩子長大成人,對他們每人的身心發展有極為深入的觀察與瞭解。 三十年來,華博士累積了極為豐富寶貴的臨床資料,大約每過七年,她就整理出一份綜合報告,讓學術界、治療者,甚至整個社會對離婚子女的心態、 掙扎或需求有多一些瞭解。 華博士發現,不管離婚在北美是多麼「正常」的現象,周圍有多少同學的父母也離了婚,這些受離婚涉及的子女都難免自問:「為什麼父母離婚這件事會發生在我身上?」「父母為什麼要分開?為什麼連我也不要了?」「父母想要離婚,為什麼一點也不考慮到我的痛苦?」「 為什麼爸爸在梳另一個小女孩的頭,卻再也不能替我梳頭了?」┅┅ 這些父母離異的孩子們,比其他小孩要來得寂寞,甚至感到絶望,覺得缺乏父母的愛與保護,他們心中憤怒,卻怕惹父母傷心或生氣,而努力把這些傷痛的感覺隱藏起來,但他們成長之後卻變成心中滿懷憤怒的年輕人。 這些接受華博士長期追蹤研究的離婚子女,呈現兩個共同的心理特徵: 第1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愛情心理學》
第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