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鬼混了一日。 到初四日,分遣蕭摩訶、魯廣達等出兵拒戰。 內中蕭摩訶,要乘賀若弼初至鐘山,擊其未備;任忠要精兵一萬,金翅三百艘,截其後路,都是奇策,陳主都不肯聽。 到了初八日,督各將鏖戰。 其時,止得一個魯廣達竭力死鬥,也殺賀若弼部下三百餘人。 孔范兵一交就走。 蕭摩訶被擒。 任忠逃回,陳主也不責他,與他兩櫃金銀,叫他募人出戰。 誰知他到石子岡,撞着擒虎,便率兵投降,反引他進城。 這時城中士庶亂竄,莫不逃生。 陳主還獃獃坐在殿上,等諸將報捷。 及至聽得北兵進城,跳下禦座便走。 袁憲一把扯住道:「陛下尊重,衣冠禦殿,料他不敢加害。 」 陳主道:「兵馬殺來,不是要處!」掙脫飛走,趕入後宮,尋了張貴妃、孔貴嬪,道:「北兵已來,我們須向一處躲,不可相失!」左手綰了貴妃,右手綰了貴嬪,走將出來。 行到景陽井邊,只聽得軍聲鼎沸,道:「罷,罷,去不得了,同一處死罷!」將自投于井,後閣舍人夏侯公韻以身蔽井,陳主與爭久之,乃一齊跳入井中。 喜是冬盡春初,井中水涸,不大沾濕,後主道:「縱使躲得過,也怎生出得去?」 凱歌換卻後庭花,簫鼓番成羯鼓撾。 王氣六朝今日歇,卻憐竟作井中蛙!三人躲了許久,只聽得人聲喧閙,卻是隋兵搜求珠寶宮女。 只見正宮沈後,端處宮中;太子深閉閣而坐。 單不見了陳主。 眾軍四下搜尋。 有宮人道:「曾見跑到井邊的,莫不投水死了?」 眾軍聞得,都來井中探望。 井中深黑,微見有人,忙下撓鈎去搭。 陳主躲過,鈎搭不着。 眾軍無計,遂將石塊投井中,試看深淺,好下井找尋。 陳主見飛下石子,大喊起來道:「不要打我!快把繩子拋下,扯了我起來!」眾兵刀取長繩,拋鈎數十丈。 又等半日,聽得陳主道:「你等用力扯,我有金寶賞你,切不可扯不牢跌壞我!」初時兩人扯,扯不動;又加兩人,也扯不動。 這些人道:「畢竟他是個皇帝,所以骨頭重。 」 一個道:「畢竟是個蠢物!」及至發聲喊,扯得起來,卻是三個人,與張貴妃、孔貴嬪同束而上,故這等沉重。 眾人一齊笑將起來。 宋王元甫有詩曰:隋兵動地來,君王尚晏安。 須知天下窄,不及井中寬。 樓外烽交白,溪邊血染丹。 無情是殘月,依舊憑欄干。 眾人簇擁了陳主,去見韓擒虎。 陳主倒也官樣相見,一揖。 晚來,賀若弼自外掖門入城,呼後主相見。 後主見他威風凜凜,不覺汗流股戰。 賀若弼看了笑道:「不必恐懼,不失作一歸命侯!」着他領了宮人,暫住德教殿、外邊分兵圍守。 這時晉王率兵在後,先着高熲、李淵撫安百姓,禁止焚掠。 馳入建康,兩人正在省中出來,曉諭黎庶,禁約士卒,拘拿陳國亂政眾臣。 只見晉王向來矯情鎮物,不近酒色。 此時他遠離京師,且又聞得張麗華妖艷,着高熲之子記室高德弘,馳到建康,來取張麗華。 高熲道:「晉王身為元帥,伐暴救民,豈可先以女色為事?」 不肯發遣。 高德弘道:「大人,晉王兵權在手,取一女子,抗不肯與,恐至觸怒。 」 李淵便道:「高大人,張、孔狐媚迷君,竊權亂政;以國覆滅,本於二人。 豈容留此禍本,再穢隋氏!不如殺卻,以絶晉王邪念。 」 高熲點頭道:「正是昔日太公蒙面斬妲己,恐留傾國更迷君也。 今日豈可容留麗華,以惑晉王哉!」便吩咐並孔貴嬪取來斬于清溪。 高德弘苦苦爭阻,不聽。 秋水丰神冰玉膚,等閒一笑國成蕪。 卻憐血染清溪草,不及西施泛五湖。 張、孔二美人既斬,弄得個高德弘索興而回;回至行營參謁。 那晉王笑容可掬道:「麗華到了麼?」 高德弘恐怕晉王見怪,把這事都推在李淵身上,道:「下官承命去取,父親不敢怠慢,着備香車細輦,還選美貌嬪禦十人,陪送軍前。 」 晉王笑道:「非着記室往取,高長史也未必如此知趣。 」 高德弘道:「只是可奈李淵,他言禍水不可容留,連孔貴嬪都斬了!」晉王聽了失驚,道:「你父親怎不作主?」 德弘道:「臣與父親再三阻擋,必不肯聽,還責下官父子做美人局,愚弄大王。 」 晉王大怒道:「可惡這廝!他是酒色之徒,一定看上這兩個美人,怪我去取,他故此捻酸殺害。 」 卻又嘆息道:「這也是我一時性急,再停兩日,到了建康,只說取陳叔寶一幹家屬起解,那時留下,誰人阻擋?就李淵來勸諫,只是不從,也沒奈我何。 這便是我失算,害了兩個麗人。 」 臨後恨恨的道:「我雖不殺麗華,麗華由我而死。 畢竟殺此賊子,與二姬報仇!」當下一場懊惱散了,早已種下禍根。 頭懸白下懲亡陳,誰解匡君是忤君?羡是鷗夷東海畔,智全越國又全身。 晉王因此一惱,到免強做個好人。 一到建康,拿過施文慶,道他受委不忠,曲為諂佞;沈客卿重斂逢君;陽慧朗、徐哲、暨慧景,侮法害民;時為五佞。 都將來斬在石關前。 又把孔范、王控等投于邊裔,以息三吳民怨。 使元帥府記室裴矩,收圖籍封府庫,一無所取,以博賢聲。 又道賀若弼先期決戰,有違軍令;李淵怠惰不修職事,上疏糾劾,請拘拿問。 隋主知平陳,若弼首功,淵居官忠直,俱免罪。 還先召回若弼,賜絹萬段。 第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隋唐演義》
第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