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審狀:審閲訴狀。 狀,訴訟呈文。 (18)疾轉:急轉。 謂急改妒行。 (19)有後,指有子。 (20)送眼流眉者:眉目送情的人,指姬妾。 (21)悠忽之:悠悠忽忽拖延時日,謂怠慢過繼之事。 (22)甘脆:指味美可口的食物。 (23)「為夫買妾」句後,鑄本有「及夫婦」三字,文理不順。 茲據二十四卷抄本刪去。 (24)傾資不能取盈,指用盡手邊現錢不能償足身價。 取盈,滿足其欲。 (25)王成之:意謂成全其事。 狐女 伊袞,九江人(1).夜有女來,相與寢處。 心知為狐,而愛其美,秘不告人,父母亦不知也。 久而形體支離。 父母窮詰,始實告之,父母大憂,使人更代伴寢,卒不能禁。 翁自與同衾,則狐不至;易人,則又至。 伊問狐,狐曰:「世俗符咒,何能制我。 然懼有倫理,豈有對翁行淫者(2) !」翁聞之,益伴子不去,狐遂絶。 後值叛寇橫恣,村人盡竄,一家相失。 伊奔入崑崙山(3) ,四顧荒涼。 日既暮,心恐甚。 忽見一女子來,近視之,則狐女也。 離亂之中,相見忻慰。 女日:「日已西下,君姑止此。 我相佳地,暫創一室,以避虎狼。 」乃北行數武,遂蹲莽中,不知何作。 少頃返,拉伊南去;約十餘步,又曳之回。 忽見大木千章(4) ,繞一高亭,銅牆鐵柱,頂類金箔(5) ;近視,則牆可及肩,四圍並無門戶,而牆上密排坎窞(6).女以足踏之而過,伊亦從之。 既入,疑金屋非人工可造(7) ,問所自來。 女笑曰:「君子居之,明日即以相贈。 金鐵各千萬計,半生吃着不盡矣。 」既而告別。 伊苦留之,乃止。 曰:「被人厭棄,已拚永絶(8) ;今又不能自堅矣。 」及醒,狐女不知何時已去。 天明,逾垣而出。 回視臥處,並無亭屋,惟四針插指壞內(9) ,覆脂合其上(10);大樹,則叢荊老棘也。 【註釋】 (1) 九江:今江西省九江市。 (2) 翁,指伊父。 (3) 崑崙山,當指安徽省潛山縣東北的崑崙山,地近九江。 (4) 大木千章:大樹千株。 章,大樹稱章。 (5) 類:像。 金箔:金屬薄片。 (6) 坎窞(d àn 旦):洞穴。 (7) 金屋:此指「頂類金箔」的華美房屋。 (8) 抉(p àn 判):不惜。 (9) 指壞,此指「頂針」,婦女做針線活所用,上多坑點,即上文所云之「坎窞」。 張氏婦 凡大兵所至(1) ,其害甚于盜賊:蓋盜賊人猶得而仇之,兵則人所不敢仇也。 其少異於盜者,特不敢輕子殺人耳。 甲寅歲,三藩作反(2) ,南征之士,養馬兗郡(3) ,鷄犬廬舍一空,婦女皆被淫污。 時遭霪雨,田中瀦水為湖(4) ,民無所匿,遂乘桴入高粱叢中(5).兵知之,裸體乘馬,入水搜淫,鮮有遺脫。 惟張氏婦不伏,公然在家。 有廚舍一所,夜與夫掘坎深數尺,積茅焉;覆以薄(6) ,加席其上,若可寢處。 自炊灶下。 有兵至,則出門應給之。 二蒙古兵強與淫(7).婦曰:「此等事,豈可對人行者!」其一微笑,啁嗻而出(8).婦與入室,指席使先登。 薄折,兵陷。 婦又另取席及薄覆其上,故立坎邊,以誘來者。 少間,其一復入。 聞坎中號,不知何處。 婦以手笑招之日:「在此處。 」兵踏席,又陷。 婦乃益投以薪,擲火其中。 火大熾,屋焚。 婦乃呼救。 火既熄,燔屍焦臭(9).人問之,婦日:「兩豬恐害于兵,故納坎中耳。 」 由此離村數里,于大道旁並無樹木處,攜女紅往坐烈日中。 村去郡遠,兵來率乘馬,頃刻數至。 笑語啁嗻,雖多不解,大約調弄之語。 然去道不遠,無一物可以蔽身,輒去,數日無患。 一日,一兵至,甚無恥,就烈日中欲淫婦。 婦含笑不甚拒。 隱以針刺其馬,馬輒噴嘶,兵遂摯馬股陳(10),然後擁婦。 婦出巨錐猛刺馬項,馬負痛奔駭。 繮系股不得脫,曳馳數十里,同伍始代捉之。 首軀不知處,緩上一股,儼然在焉。 異史氏曰:「巧計六出(11),不失身于悍兵。 賢哉婦乎,慧而能貞(12)!」 【註釋】 (1) 大兵,指清乓。 (2) 甲寅:當揩康熙十二年(1674)。 三藩:清初封明降將耿仲明為靖南王、尚可喜為平南王、吳三桂為平西王,稱三藩。 後逐漸成為割據勢力。 康熙十二年清廷下令削藩:三藩先後反清,後被清軍平定。 (3) 兗郡:充州府,今山東省兗州市。 (4) 瀦(zhū朱)水:積水。 (5) 桴(f ú抉):小筏子。 (6〕薄:葦箔。 (7) 蒙古兵:也指清兵。 清代兵制以滿洲八旗為主體。 蒙古人歸附者,編為蒙古八旗。 (8) 啁嗻(zhāozh ē招遮);鳥嗚聲,形容番語。 (9) 燔(f án 凡):焚燒。 (10)縶馬股際:把馬拴在大腿上。 縶,拴。 (11)巧計六出:漢陳平曾六度出奇計,以勝強敵。 見《史記。 陳丞相世家》。 此謂張氏婦屢用巧計。 (12)慧而能貞:聰明機智而能保其貞操。 于子游 海濱人說:「一日,海中忽有高山出,居人大駭。 一秀才寄宿漁舟,沽酒獨酌。 夜闌(1) ,一少年人,儒服儒冠,自稱:」于子游。 『言詞風雅。 秀才悅,便與歡飲,飲至中夜,離席言別。 秀才日:「君家何處,元夜茫茫(2) ,亦太自苦。 』答雲,『仆非土著(3) ,以序近清明(4) ,將隨大王上墓。 眷口先行,大王姑留憩息,明日辰刻發矣。 宜歸,早洽任也。 』秀才亦不知大王何人,送至鷁首(5) ,躍身入水,撥刺而去,乃知為魚妖也。 次日,見山峰浮動,頃刻已沒。 始知山為大魚,即所云大王也。 」俗傳清明前,海中大魚攜兒女往拜其墓,信有之乎? 第5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聊齋誌異 下》
第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