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帝蒙霜露,沫風雨,赴矢石,野戰攻城,身被創痍,以為子孫成萬世之業,艱難危苦甚矣,大王不思先帝之艱苦,日夜怵惕,修身正行,養犧牲,豐潔粢盛,奉祭祀,以無忘先帝之功德,而欲屬國為布衣,甚過。 且夫貪讓國土之名,輕廢先帝之業,不可以言孝。 父為之基,而不能守,不賢。 不求守長陵,而求之真定,先母后父,不誼。 數逆天子之令,不順。 言節行以高兄,無禮。 幸臣有罪,大者立斷,小者肉刑,不仁。 貴布衣一劍之任,賤王侯之位,不知。 不好學問大道,觸情忘行,不祥。 此八者,危亡之路也,而大王行之,棄南面之位,奮諸、賁之勇,常出入危亡之路,臣之所見,高皇帝之神必不廟食于大王之手,明白。 昔者,周公誅管叔,放蔡叔,以安周;齊桓殺其弟,以反國;秦始皇殺兩弟,遷其母,以安秦;頃王亡代,高帝奪之國,以便事;濟北舉兵,皇帝誅之,以安漢。 故周、齊行之於古,秦、漢用之於今,大王不察古今之所以安國便事,而欲以親戚之意望于太上,不可得也。 亡之諸侯,遊宦事人,及舍匿者,論皆有法。 其在王所,吏主者坐。 今諸侯子為吏者,御史主;為軍吏者,中尉主;客出入殿門者,衛尉大行主;諸從蠻夷來歸誼及以亡名數自占者,內史縣令主。 相欲委下吏,無與其禍,不可得也。 王若不改,漢系大王邸,論相以下,為之奈何?夫墮父大業,退為布衣所哀,幸臣皆伏法而誅,為天下笑,以羞先帝之德,甚為大王不取也。 宜急改躁易行,上書謝罪,曰:「臣不幸早失先帝,少孤,呂氏之世,未嘗忘死。 陛下即位,臣怙恩德驕盈,行多不軌。 追念罪過,恐懼,伏地待誅不敢起。 」皇帝聞之必喜。 大王昆弟歡欣于上,群臣皆得延壽于上;上下得宜,海內常安。 願孰計而疾行之。 行之有疑,禍如發矢,不可追已。 王得書不說。 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與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謀,以輦車四十乘反谷口,令人使閩越、匈奴。 事覺,治之,乃使使召淮南王。 王至長安,丞相張蒼,典客馮敬行御史大夫事,與宗正、廷尉雜奏:「長廢先帝法,不聽天子詔,居處無度,為黃屋蓋擬天子,擅為法令,不用法令。 及所置吏,以其郎中春為丞相,收聚漢諸侯人及有罪亡者,匿為居,為治家室,賜與財物、爵祿、田宅,爵或至關內侯,奉以二千石所當得。 大夫但、士伍開章等七十人與棘蒲侯太子奇謀反,欲以危宗廟社稷,謀使閩越及匈奴發其兵。 事覺,長安尉奇等往捕開章,長匿不予,與故中尉-忌謀,殺以閉口,為棺槨衣衾,葬之肥陵,謾吏曰『不知安在』。 又陽聚土,樹表其上曰『開章死,葬此下』。 及長身自賊殺無罪者一人;令吏論殺無罪者六人;為亡命棄市詐捕命者以除罪;擅罪人,無告劾繫治城旦以上十四人;赦免罪人死罪十八人,城旦春以下五十八人;賜人爵關內侯以下九十四人。 前日長病,陛下心憂之,使使者賜棗脯,長不肯見拜使者。 南海民處廬江界中者反,淮南吏卒擊之。 陛下遣使者賫帛五千匹,以賜吏卒勞苦者。 長不欲受賜,謾曰『無勞苦者』。 南海王織上書獻璧帛皇帝,忌擅燔其書,不以聞。 吏請召治忌,長不遣,謾曰『忌病』。 長所犯不軌,當棄市,臣請論如法」。 制曰:「朕不忍置法于王,其與列侯、吏二千石議。 」列侯、吏二千石臣嬰等四十三人議,皆曰:「宜論如法。 」制曰:「其赦長死罪,廢勿王。 」有司奏:「請處蜀嚴道邛郵,遣其子、子母從居,縣為築蓋家室,皆日三食,給薪菜鹽炊食器席蓐。 」制曰:’食長,給肉日五斤,酒二斗。 令故美人、材人得幸者十人從居。 ”於是盡誅所與謀者。 乃遣長,載以輜車,令縣次傳。 爰盎諫曰:「上素驕淮南王,不為置嚴相傅,以故至此。 且淮南王為人剛,今暴摧折之,臣恐其逢霧露病死,陛下有殺弟之名,奈何!」上曰:「吾特苦之耳,令復之。 」淮南王謂侍者曰:「誰謂乃公勇者?吾以驕不聞過,故至此。 」乃不食而死。 縣傳者不敢發車封。 至雍,雍令發之,以死聞。 上悲哭,謂爰盎曰:「吾不從公言,卒亡淮南王。 」盎曰:「淮南王不可奈何,願陛下自寬。 」上曰:「為之奈何?」曰:「獨斬丞相、御史以謝天下乃可。 」上即令丞相、御史逮諸縣傳淮南王不發封饋侍者,皆棄市,乃以列侯葬淮南王于雍,置守塚三十家。 孝文八年,憐淮南王,王有子四人,年皆七八歲,乃封子安為阜陵侯,子勃為安陽侯,子賜為陽周侯,子良為東城侯。 十二年,民有作歌歌淮南王曰:「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春。 兄弟二人,不相容!」上聞之曰,昔堯、舜放逐骨肉,周公殺管、蔡,天下稱聖,不以私害公。 天下豈以為我貪淮南地邪!”乃徙城陽王王淮南故地,而追尊謚淮南王為厲王,置園如諸侯儀。 十六年,上憐淮南王廢法不軌,自使失國早夭,乃徙淮南王喜復王故城陽,而立厲王三子王淮南故地,三分之:阜陵侯安為淮南王,安陽侯勃為衡山王,陽周侯賜為廬江王,東城侯良前薨,無後。 第18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漢書》
第1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