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于何弟太虛之遊,惡得無言乎哉!太虛以穎敏之資,刻厲之學,善書工詩,綴文研經,修於己,不求知於人,三十餘年矣。 口未嘗談爵祿,目未嘗覩權勢,一旦而忽有萬里之遊,此人之所怪而余獨知其心也。 世之士,操筆僅記姓名,則曰:「吾能書!」屬辭稍協聲韻,則曰:「吾能詩!」言語佈置,粗如往時所謂舉子業,則曰:「吾能文!」闔門稱雄,矜己自大,醯甕之鷄,坎井之蛙,蓋不知甕外之天、井外之海為何如,挾其所已能,自謂足以終吾身、沒吾世而無憾。 夫如是又焉用游!太虛肯如是哉?書必鐘、王,詩必陶、韋,文不柳、韓、班、馬不止也。 且方窺闖聖人之經,如天如海,而莫可涯,詎敢以平日所見所聞自多乎?此太虛今日之所以游也。 是行也,交從日以廣,歷涉日以熟,識日長而志日起。 跡聖賢之跡而心其心,必知士之為士,殆不止於研經綴文工詩善書也。 聞見將愈多而愈寡,愈有餘而愈不足,則天地萬物之皆備於我者,真可以不出戶而知。 是知也,非老氏之知也。 如是而游,光前絶後之遊矣,余將於是乎觀。 澄所逮事之祖母,太虛之從祖姑也。 故謂余為兄,余謂之為弟雲。 ——選自《四部叢刊》本《國朝文類》卷三十四 讀書人可以出遊嗎?「不出家門,知道天下的事」,為什麼還要出遊呢!讀書人可以不出遊嗎?男子出生射六枝箭,表示志在天下四方,怎麼可以不出遊呢? 孔子是有上等智慧的人,到周國去請教禮儀,在齊國聽韶樂,從衛國回到魯國,然後雅、頌才得到它合適的位置。 孔子如果不去周國,不去齊國,不去衛國,那麼還有沒有請教的禮儀,沒有聽過的韶樂,沒有得到合適位置的雅、頌。 有上等智慧的人尚且如此,何況比不上他的人呢!讀書人怎麼可以不出遊呢! 那麼,那說不出家門能知道天下事的人,是錯了嗎?我說:那是老子的意思。 老子的學說,修養自己的精神道德,而不管天下國家的大事。 人的精神道德,天地萬物都具備了,那認為我只要在自己的精神道德中求索就足夠了,用不着再到別處去求索,這本來就是老子的學說啊。 但是我們孔聖人的學說不是這樣的。 孔子是用不着學就知道的人,但是他所知道的,只是上天所賜予的好善的本性罷了。 至于山脈河流、風俗習慣,老百姓的實情、世事生計,名號物色的大小差別,前人的言論和行為,不廣泛地在外聽取考察,雖然有上等的智慧,又怎麼能全都知道呢?因此,見聞貧乏,難免不被人譏笑為學識淺薄。 交朋友的人,在一鄉裡覺得不能滿足,因而及于一國;在一個國家裡覺得不能滿足,因而遍及天下;還以天下不能滿足,就上與古代的人交朋友。 這就是陶淵明想到中都尋訪聖賢留下的業跡的原因。 那麼讀書人怎麼可以不出遊呢? 但是後來出遊的人,有的目的與此不同。 當他出遊京城,奔走趨奉於官僚的府第,候望于有權有勢的人家中,像狗一樣搖着尾巴乞求愛憐,縮斂肩膀來取悅於人,以求意外獲得一官半職。 等到他得到了,仕宦出遊于四方,怎麼會有意 于推行他的學說思想呢!怎麼會有意于勝任他的職守呢!如果可以就強行索取於他人,滿足自己的慾望,口袋裏裝滿了,就安詳自得地離開了。 因此,以往出遊的人為了道義,後來出遊的人為了私利。 同樣是游,但游的目的不同。 第41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古文觀止譯注》
第4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