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後十五年,聖俞以疾卒於京師,余既哭而銘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遺稿千餘篇,並舊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為一十五卷。 嗚呼!吾于聖俞詩論之詳矣,故不復雲。 廬陵歐陽修序。 ——選自《四部叢刊》本《歐陽文忠公文集》 我聽到世人常說:詩人仕途暢達的少,困厄的多。 難道真是這樣嗎?大概是由於世上所流傳的詩歌,多出於古代困厄之士的筆下吧。 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愛到山頭水邊去放浪形骸,看見蟲魚草木風雲鳥獸等事物,往往探究它們的奇特怪異之處,內心有着憂愁感慨憤激的鬱積,這些情感化為詩興,即寄託在怨恨諷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婦的慨嘆,而寫出了人所難於言傳的感受來。 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寫得工巧。 如此說來,並非寫詩使人困厄,應該是困厄後才能寫出好詩來。 我的朋友梅聖俞,年輕時由於蔭襲補為下級官吏,屢次被推薦去考進士,總是遭到主考部門的壓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 年已五十了,還要靠別人下聘書,去當人家的辦事員。 鬱積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業上充分地表現出來。 他家鄉在宛陵,幼年時就學習詩歌,從他還是個孩童時起,寫出詩句來就已使得父老長輩驚異了。 等到長大,學習了六經仁義的學問,他寫出的文章簡古純正,不希求苟且取悅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會寫詩罷了。 然而當時人不論賢愚,談論詩歌必然會向聖俞請教。 聖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歡通過詩歌來發泄,因此他平時所寫的東西,其中詩歌就特別多。 社會上已經知道他了,卻沒有人向朝廷推薦他。 從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詩作,慨嘆地說:「二百年沒有這樣的作品了!」雖然對他瞭解很深,可還是沒有加以推薦。 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寫出如《詩經》中雅、頌那樣的作品,來歌頌大宋的功業恩德,獻給宗廟,使他類似於商頌、周頌、魯頌等作者,難道不是很壯偉的嗎?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寫困厄者的詩歌,白白地在蟲魚之類上抒發窮苦愁悶的感嘆。 社會上只喜愛他詩歌的工巧,卻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將要老死了,這難道不值得嘆息嗎? 聖俞的詩很多,自己卻不收拾整理。 他的內侄謝景初擔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選取他從洛陽到吳興這段時間的作品,編為十捲。 我曾經酷愛聖俞的詩作,擔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興謝氏能為它分類編排,就為之作序並保存起來。 從那以後過了十五年,聖俞因病在京師去世,我已痛哭着為他寫好了墓誌銘,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遺稿一千多篇,連同先前所保存的,選取其中特別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為十五卷。 啊,我對聖俞的詩歌已經評論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複。 廬陵歐陽修序。 (胡中行) 五代史伶官傳序 〔宋〕歐陽修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 此三者,吾遺恨也。 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於廟。 其後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乃凱旋而納之。 第36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古文觀止譯注》
第3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