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在貞觀元年,李績擔任并州都督,侍中張文瓘當時是參軍事。 李績感嘆地說:「張文瓘將來的前程,我不如他。 」對待張文瓘特別重用。 當時還有兩個下屬官員,李績對他們也很器重。 李績將要調入中央,臨行的時候他分別贈送那兩個下屬官員一柄佩刀和一條玉帶,唯獨沒有送給張文瓘任何東西。 張文瓘送了他二十多里地。 李績說:「民諺講:千里相送,終有一別,你為什麼送得這樣遠呢?可以回去了。 」張文瓘說:「大家都受到你的表揚,他們都得到你的賞賜而回去了,唯獨沒有獎勵給我任何東西,所以心中不安。 」李績說:「你不要不高興,聽我對你說,他們倆人,一個處理事物優柔寡斷,所以贈給他快刀,提示他處事要果斷。 一個放蕩不覊,所以贈給帶子,警戒他要注意檢點和約束,你的才能宏博通達,沒有什麼事情處理得不好,還需要贈送什麼?」李績對張文廙極力推薦引進,之後張文瓘不斷陞官直至侍中。 薛收 唐薛收與從父兄子元敬、族兄子德音齊名,時人謂之河東三鳳,收與元敬俱為文學館學士,時房杜等處心腹之寄,深相友托。 元敬畏于權勢,竟不狎。 如晦常云:「小記室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 」(出《譚賓錄》) 【譯文】 唐朝的薛收與堂兄的兒子元敬和同族兄弟的兒子德音有同樣響亮的聲名,被人們稱為「河東三鳳」。 薛收和元敬都是文學館的學士,房玄齡和杜如晦等都想拉攏他們作為心腹,互相託人前來游悅,元敬害怕他們的權勢,對誰也不敢表示過份的親近,杜如晦常曾說過:「小記室這樣的官員,不可以因為得到誰的恩惠就對誰親近,得不到誰的恩惠就對誰疏遠。 」 王圭 貞觀六年,上宴侍臣。 謂王圭曰:「卿識鑒精通,尤善談論,自房玄齡等,咸宜品藻。 又可自量,與諸子孰賢。 」圭對曰:「孜孜奉國,知無不為,臣不如玄齡;才兼文武,出將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詳明,出納惟允,臣不如彥博;剸繁理劇,眾務必舉,臣不如戴冑;諫諍為心;恥君不及堯舜;臣不如魏徵。 至于激濁揚清,嫉惡好善,臣于數子,亦有微長。 」太宗深然其言,群公亦各以為盡己所能,謂之確論。 (出《唐會要》) 【譯文】 唐朝貞觀六年,皇帝設宴招待文武百官。 他對王圭說:「你善於識別鑒定人才的優點和缺點,尤其擅长發表議論,從房玄齡開始,你逐個評價一下。 再說一說你自己同他們相比較怎麼樣?」王圭回答說:「勤勤懇懇地為國家服務,能做到的就不遺餘力地去做,我不如房玄齡。 文武兼備,出朝能當將軍,入朝可以作宰相,我不如李靖。 陳述奏報得詳細明白,將皇帝的命令向下宣告,將下面的意見向皇帝報告,我不如彥博。 處理複雜繁瑣的事物,我不如戴冑。 直言規勸,及時指出皇帝的失誤,我不如魏徵。 至于揭發批評醜惡行為。 提倡表揚善良正義的事物,我同各位比較也稍勝一籌。 」太宗皇帝非常贊同他的議論。 大臣們也認為他說出了自己的長處,是正確的評價。 王師旦 貞觀十九年,考功員外郎王師旦知舉,考張昌齡、王公瑾策下。 太宗嘆曰:「二人咸有詞華。 」對曰:「體性輕薄,文絶浮艷,必不成令器。 臣不上拔者,恐變陛下風雅。 」帝以為名言。 後如其言也。 (出《譚賓錄》) 【譯文】 唐朝貞觀十九年,考功員外郎王師旦主持考核推薦舉子,考核完張昌齡和王公瑾的政事、經義和文章以後,太宗皇帝感嘆着說:「兩個人的對答和文章都很有文采。 」王師旦說:「體態性格輕浮淺薄,語言文章詞藻華麗,必然不會成為優秀的人才。 我不向上推薦,恐會改變皇帝文章教化的風氣。 」皇帝認為他說得正確,後來的情況果然和王師旦所說的一樣。 楊素 封德彞之少也,仆射楊素見而奇之,遂妻以侄女。 常撫座曰:「封郎必居此坐。 」後討遼東,封公船沒,眾皆謂死。 楊素曰:「封郎當得仆射,此必未死。 」使人求之。 公抱得一板,沒于大海中,力盡欲放之,忽憶楊公之言,復勉力持之,胸前為板所摩擊,肉破至骨。 眾接救得之。 後果官至仆射。 (出《定命錄》) 【譯文】 封德彞少年的時候,仆射楊素見了非常驚奇,於是將侄女嫁給他。 楊素經常拍着自己的座椅說:「封德彞將來必然坐上這個座位。 」後來征討遼東,封德彞所乘坐的船沉沒了,眾人都認為他已經死了。 楊素說:「封德彞將來要當仆射,這次一定沒死。 」派人去尋找。 封德彞抱著一塊木板,落在大海中,力氣用盡了想要放棄木板,忽然想起了楊素說過的話,於是又用力勉強堅持着。 胸前被木板撞擊摩擦得皮肉破爛,已經見到了骨頭,眾人去接應將他救了上來,後來果然當上了仆射。 王義方 員半千本名餘慶,師事王義方。 義方重之。 嘗謂曰:「五百年一賢,足下當之矣。 」因改名半千。 (出《譚賓錄》) 【譯文】 員半千原名叫員餘慶,在王義方手下做事,王義方很器重他,曾經說過:「五百年出一名德才兼備的賢士,你當之無愧。 」於是改名為半千。 選將 李績每臨陣選將,必相有福祿者而後遣之。 人問其故。 對曰:「薄命之人,不足與成功名。 」君子以為知言。 (出《譚賓錄》) 【譯文】 李績每當臨打仗之前選擇上陣或出征的將官,必然挑選面相有福的人然後再派遣出去。 人們問他什麼原因,他說:「命薄的人不會有成功的希望和聲名。 」有學識的人認為這是一句有見識的話。 英公 高宗時,蠻群聚為寇。 討之輒不利,乃以徐敬業為刺史。 彼州發卒郊迎,敬業盡放令還,單騎至府。 賊聞新刺史至。 皆繕理以待,敬業一無所問。 處分他事畢,方曰:「賊皆安在?」曰:「在南岸。 」乃從一二佐吏而往。 觀者莫不駭愕。 賊初持兵覘望,及見舡中無所有,乃更閉營藏隱,敬業直入其營內,告云:「國家知汝等為貪吏所苦,非有他惡,可悉歸田,後去者為賊。 」唯召其魁首,責以不早降,各杖數十而遣之。 境內肅然。 其祖英公聞之,壯其膽略。 曰:「吾不辦此。 然破家者,必此兒也。 」(出《國史異纂》) 【譯文】 唐高宗的時候,南方的少數民族聚眾為寇,多次派兵討伐不能成功,於是朝廷派徐敬業去做刺史,並叫州府來兵馬到城外接應。 徐敬業傳去命令叫士兵們回去,自己單人匹馬來到州府。 賊兵聽說新刺史到了,全都嚴陣以待。 徐敬業一句也不問敵兵的情況,處理完其他事情以後才說:「賊兵在什麼地方?」回答說在南岸。 徐敬業便叫一兩名參謀人員陪同前往,觀看的人沒有不驚奇害怕的。 賊兵一開始準備隊伍觀望等待,等待看清徐敬業的船上沒有兵馬時,便關上營門隱藏起來。 徐敬業直接闖入敵人營內,告訴賊兵說:「國家知道你們是被貪官污史所逼迫的,沒有其它的罪惡。 全都可以回去種田,不回去的按做賊人來處理。 」然後又把敵兵的首領找來,責備他們為什麼不早早投降,打了每人幾十軍棍,又放了回去。 營寨內一片肅靜,敵人都被他的威風和膽量震懾住了。 徐敬業的爺爺英公知道了,稱讚他的膽略說:「我也辦不了這件事,然而破壞損傷家族聲譽的,必定是這個孫兒。 」 劉奇 唐證聖中,劉奇為侍郎,注張文成、司馬鍠為御史。 二人因申屠瑒以謝。 奇正色曰:「舉賢無私,何見謝?」(出《譚賓錄》) 【譯文】 第36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太平廣記 二》
第3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