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衛間有個僧人,自小廣習經論,善於講經說道。 每次登堂講說經論時,自以為學識高超,然而聽者廖廖無幾,收入十分微薄。 這種狀況有好幾年了,此僧心裡很為不平,於是帶著經論遍游各處名山,以圖訪求知音。 後來到了衡岳寺,在那裡住了一個多月,這段時間他常在寺內一間空閒的屋子裡獨坐,通過校注經論,他自責道:「自己所掌握的義理,莫不是有背于佛經的本意嗎?」沉思之餘,忽然抬頭看見一位老僧,拄着錫杖走了進來。 老僧問道:「師父所習讀的是什麼經論?探究的是什麼義理?他懷疑老僧是位異人,便對他講述了事情的原委,同時自責道:“倘若遇上個明白人,告訴我這件事情的是非,寧可箝口結舌,不再講說了,自己也心甘心服。 」老僧笑着說:「師父的知識非常淵博,難道不知,大聖猶不能超度無緣之人’這一道理嗎?何況那些剛開始參悟的人呢。 師父只是與眾僧沒有緣分罷了。 」相衛間的僧人說:「如果像你說的這樣,我豈不是終生都這個樣子嗎?」老僧說:「我試着為你結結因緣看看。 」於是又問他眼下還有多少錢糧,這位僧人說:「我從徂南縣出發以來,歷行一萬里路,糧食與費用都消耗完了,眼下只有大褂七件而已。 」老僧說:「只要這些就可以了。 你可把它賣了。 把得到的錢都用來做成米麵餅子以及油食之類。 」僧人照他說的辦了,置辦了約夠幾千個人吃的食物。 兩人把這些食物帶到田野裡去,撒在了地上,然後,這位僧人焚香長跪,嘴裡祈願道:「今日吃我施捨的食物的,願你們來世給我當弟子。 我會好好教化你們,使你們個個得道,能夠達到豁然開悟的徹悟境界。 」祝頌完畢後,鳥雀紛紛飛下來啄食,地上的螻蟻更不知其數。 老僧對他說:「再過二十年後,你才可以回去開席講法。 如今暫且到各處周游,不用講說佛經。 」說完之後,這位僧人遵照老僧的話先去周游各地,二十年之後,才又回到河北開席講說經論。 前來聽講的門徒,動則成千上萬,年齡大都在二十歲以下,老年與壯年不到十分之一二。 道林 唐調露年中,桂州人薛甲常供一僧。 法號道林,道德甚高,瞻敬尤切。 如是供給,十有餘年。 忽一旦辭去,云:「貧道在此撓瀆多年,更無所酬。 今有舊經一函,且寄宅中。 一周年不回,即可開展。 」經歲余,開鎖,見有金數千兩。 後賣一半,買地造菩提寺,並建道林真身。 供養至今,像儀見存。 薛甲今見有孫禹賓,在桂林效職。 (出《桂林風土記》) 【譯文】 唐高宗調露年間,桂州人薛甲經常供養着一個僧人。 這個僧人法號道林,道業與德行都很高,薛甲對他倍加奉敬。 就這樣供養了十多年,忽然有一天他要告辭,說:「貧道在此叨擾多年,我又無所酬謝。 現有舊經書一匣,暫且寄放在你家裡,如果我一周年不回來,就可以把它打開。 」過了一年多,薛甲打開經書匣一看,見有黃金千兩。 後來賣掉了一半,買地建造一座菩提寺,並且建造了道林的真身塑像,就在寺廟裡供養。 時至今日,這尊塑像的風儀依然存在。 薛甲現在有一個孫子薛禹賓,正在桂林供職。 淨滿 則天朝,恆州鹿泉寺僧淨滿有高行,眾僧嫉之。 乃密畫女人居高樓,而淨滿引弓射之狀,藏於經笥。 令其弟詣闕告之。 則天大怒,命御史裴懷古推案,便行誅戮。 懷古執之不屈,李昭德進曰:「懷古推事疏略,請令重推。 」懷古厲聲而言曰:「陛下法無親疏,當與天下畫一,奈何使臣誅無辜之人,以希聖旨。 向使淨滿有不臣之狀,臣復何顏能寬之乎?臣守平典,庶無冤濫,死不恨矣!」則天意乃解。 懷古後副閻知微和親于突厥。 突厥(突厥二字原缺。 據陳校補。 )立知微為南面可汗,而入寇趙定,懷古因得逃歸。 素羸弱,不堪奔馳,乃懇誠告天,願投死南土,力倦而寢。 夢一僧如淨滿者,引之曰:「可從此路出。 」覺而從之,果獲全。 人以為忠恕之報。 (出《大唐新語》) 【譯文】 武則天臨朝執政時,恆州鹿泉寺有個僧人叫淨滿,他有很高的道行,受到其他僧人的嫉妒。 有人偷偷地畫了張畫,藏在他的經書夾裡,畫的內容是有個女人坐在高樓上,而淨滿則在一旁彎弓搭箭要射這個女人。 然後又讓他弟弟到皇宮裡去告發。 則天女皇得知之後大為惱怒,命令御史斐懷古審辦此案,要對淨滿施行殺戮。 裴懷古堅持明斷,沒有屈從女皇的意旨,李昭德則進言說:「懷古審理得太粗率,請令人重新審辦此案。 」懷古厲聲說道:「陛下執法不論親疏,應當對天下人一視同仁,為什麼讓我誅殺無辜之人,以迎合聖上的旨意?倘使淨滿有犯上之罪狀,我又怎麼好意思寬恕他呢?臣願堅持公平判決,儘量減少冤案,為此寧死不悔!」則天女皇於是解除了原先的旨意。 裴懷古後來以副職陪同閻知微去突厥和親,突厥封閻知微為南面可汗,讓他帶兵入侵趙國,戰事平定後,裴懷古才伺機逃了回來。 在往回逃的途中,由於他平日身體虛弱,經不住奔馳顛波,便向蒼天誠懇禱告,誓願投死在大唐國土。 在他精疲力盡朦朧入睡的時候,夢見一個像淨滿的僧人,指引他說:「可以從這條路逃出去。 」懷古睡醒之後,按照僧人指引的路走,果然安全逃了回來。 人們認為這是忠恕所得的報應。 法通 長安懿德禪院者,唐中宗為懿德太子追福,改名加飾焉。 禪院內有大石臼,重五百斤。 隋末,雩縣沙門法通自南莊致于此寺。 法通自少出家,初極尪劣,同侶輕之,乃發憤乞願壯健。 晝寢樹下,忽口中涎沫流出三升,其母驚遽呼覺。 法通云:「忽夢有人遺三馱筋,使我啖之,適啖一馱筋,遽覺,便壯健。 」試舉大石臼,不以為困。 有寺僧行戡,本稱有力。 通於是遂乃竊其所服之袈裟,舉堂柱而壓之。 行戡見而驚異,儘力莫能取。 通徐舉柱而取,眾大駭之。 通力兼百人,時咸服之,以為神助焉。 (出《西京記》) 【譯文】 長安的懿德禪院,是唐中宗為給懿德太子追祀天福,改名裝飾而成。 禪院內有個大石臼,有五百斤重,是隋末雩縣沙門法通,從南莊運到這座寺廟的。 法通從年輕時就出了家。 當初,他長得極瘦弱,同伴們都瞧不起他,於是他就發憤祈求,盼望自己壯健起來。 一天,他大白天睡在樹下,忽然從嘴裡流出了三升涎沫。 他母親吃驚地慌忙把他喊醒,法通說:「我剛纔忽然夢見有人給我三塊駱駝筋肉讓我吃,剛剛吃了一塊,馬上就醒了,醒後便感到壯健了。 」他試着舉起了大石臼,一點兒也不困難。 寺廟裡有個僧人叫行戡,自稱很有力氣。 法通這時便偷了他穿的袈裟,舉起殿堂上的柱子壓在了下面,行戡見了十分驚異,用盡全身力量也取不出來。 法通輕輕舉起柱子就取出來了,眾人見了大為震驚。 法通的力氣抵得上一百個人,當時人們都很佩服他,認為是神靈在幫助他。 卷第九十六 異僧十 僧伽大師 回向寺狂僧 懶殘 韋皋 釋道欽 辛七師 嘉州僧 金剛仙 鴟鳩和尚 僧伽大師 第8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太平廣記 二》
第8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