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乾封二年春二月,西明寺道律師逐靜在京師城南故淨業寺修道。 律師積德高遠,抱素日久。 忽有一人來至律師所,致敬申禮。 具敘暄涼,律師問曰:「檀越何處?姓字誰耶?」答曰:「弟子姓王名璠,是大吳之蘭台臣也。 會師初至建業,孫主即未許之,令感希有之瑞,為立非常之廟。 于時天地神祇,咸加靈被,于三七曰,遂感舍利。 吳王手執銅瓶,傾銅盤內,舍利所沖,盤即破裂。 乃至火燒錘試,俱不能損。 闞澤、張昱之徒,亦是天人護助,入其身中,令其神爽通敏,答對諧允。 今業在天,弘護佛法為事。 弟子是南方天王韋將軍下之使者。 將軍事物極多,擁護三洲之佛法,有鬥爭凌危之事,無不躬往,和喻令解。 今附和南,天欲即至,前事擁閙,不久當至,具令弟子等共師言。 」不久復有人來,雲姓羅氏,是蜀人也。 言作蜀音,廣說律相。 初相見時,如俗禮儀,敘述緣由,多有次第,遂用忽忘。 次又一人,雲姓費氏,禮敬如前。 云:「弟子迦葉佛時,生在初天,在韋將軍下。 諸天貪慾所醉,弟子以宿願力,不交天欲,清靜梵行,偏敬毗尼。 韋將軍童真梵行,不受天欲。 一王之下,有八將軍、四王、三十二將。 周四天下,往還護助諸出家人。 四天下中,北天一洲,少有佛法。 余三天下,佛法大弘。 然出家之人,多犯禁戒,少有如法。 東西天下,人少黠慧,煩惱難化。 南方一洲,雖多犯罪,化令從善,心易調伏。 佛臨涅槃,親受付囑,並令守護,不使魔嬈。 若不守護,如是破戒,誰有行我之法教者。 故佛垂誡,不敢不行。 雖見毀禁,愍而護之。 見行一善,萬過不咎,事等忘瑕,不存往失。 且人中臭氣,上薰空界四十萬里,諸天清淨,無不厭之。 但以受佛付囑,令護佛法。 尚與人同止,諸天不敢不來。 韋將軍三十二將之中,最存弘護。 多有魔子魔女,輕弄比丘,道力微者,併為惑亂。 將軍棲遑奔至,應機除剪。 故有事至,須往四王所時,王見皆起。 為韋將軍修童真行護正法故。 弟子性樂戒律,如來一代所制毗尼,並在座中聽受戒法。 」因問律中諸隱文義,無不決滯。 然此東華三寶,素有山海水石,往往多現,但謂其靈而敬之。 顧訪失由,莫知投詣。 遂因此緣,隨而咨請。 且沈冥之相,以理括之,未曾持觀,不可以語也。 宣師又以感通記問天人云:「益州成都多寶石佛者,何代時像,從地湧出。 」答曰:「蜀都元基青城山上,今之成都,大海之地。 昔迦葉佛時,有人于西洱河造之,擬多寶佛全身相也,在西洱河鷲山寺。 有成都人往彼興易,請像將還,至今多寶寺處,為海神蹋船所沒。 初取像人見海神于岸上游,謂是山鬼,遂即殺之。 因爾神瞋覆沒,人像俱溺,同在一船。 其多寶舊在鷲頭山寺,古基尚在,仍有一塔,常有光明。 令向彼土,道由郎州過,大小不算,三千餘里,方達西洱河。 河大闊,或百里,或五百里。 中有山洲,亦有古寺,經像尚存,而無僧住。 經同此文,時聞鐘聲。 百姓殷實,每年二時,供養古塔。 塔如戒壇,三重石砌,上有覆釜。 其數極多,彼土諸人,但言神塚。 每發光明,人以蔬食祭之,求其福祚也。 其地西北去西州二千餘里。 問去天竺非遠,往往有至彼者。 自下云云至晉時,有僧于此地。 見土墳隨出隨除,怪不可平。 後見拆開,深怪其爾。 乃深掘丈餘,獲像及人骨在船。 其髏骨肘脛,悉皆粗大數倍,過于今人。 即迦葉佛時,閻浮人壽二萬歲時人也。 今時劫減,命促人小,固其常然,不可怪也。 初出之時,牽曳難得。 弟子化為老人,指撝方便,須臾至周,滅法暫隱。 到隋重興,更復出之。 蜀人但知其靈從地而出,亦不測其根源。 見其花趺有多寶字,因遂名焉,又名多寶寺。 」又問:「多寶字是其隷書,出於亡秦之代。 如何迦葉佛時,已有神州書耶?」答曰:「亡秦李斯隷書,此乃近代遠承。 隷書之興,興于古佛之世。 見今南洲四面千有餘洲,莊嚴閻浮,一方百有餘國,文字言音,同今唐國。 但以海路遼遠,動數十萬里,重譯莫傳,故使此方封守株柱,不足怪也。 師不聞乎?梁顧野王,太學之大博也,周訪字源,出沒不定,故玉篇序云:“有開春申君墓得其銘文,皆是隷字。 ’檢春申是周武(明抄本無周武二字)六國同時,隷文則非吞併之日也。 此國篆隷諸書,尚有茫昧,寧知迦葉佛時之事。 決非其耳目之所聞見也。 」又問:「今西京城西高四土台,俗諺云:是蒼頡造書檯。 如何雲隷書字古時已有?」答曰:「蒼頡于此台上,增土造台,觀鳥跡者,非無其事。 且蒼頡之傳,此土罕知其源。 或雲黃帝之臣,或雲古帝王也。 鳥跡之書時變,一途今所絶有。 無益之言,不勞述也。 」又有天人,姓陸名玄暢,來謁律師云:「弟子是周穆王時,生在初天,本是迦葉佛時天,為通化故,周時暫現。 所問高四土台者,其本迦葉佛于此第三會,說法度人。 至穆王時,文殊、目連來化,穆王從之,即列子所謂化人者是也。 化人示穆王云:『高四台是迦葉佛說法處。 』因造三會道場。 至秦穆公時,扶風獲一石佛,穆公不識,棄馬坊中,穢污此像。 護像神瞋,令公染疾。 公又夢遊上帝,極被責疏。 覺問侍臣由余,便答云:『臣聞周穆王時,有化人來此土,雲是佛神。 穆王信之,于終南山造中天台,高千餘尺,基址見在。 又于蒼頡台造神廟,名三會道場。 公今所患,殆非佛為之耶?』公聞大怖,語由余曰:『吾近獲一石人,衣冠非今所制,棄之馬坊。 得非此是佛神耶?』由余聞,往視之,對曰:『此真佛神也。 』公取像澡浴,安清淨處,像遂放光。 公又怖,謂神瞋也,宰三牲以祭之。 諸善神等,擎棄遠處。 公又大怖,以問由余。 答曰:『臣聞佛清淨,不進酒肉,愛重物命。 如護一子,所有供養,燒香而已,所可祭祀,餅果之屬。 』公大悅。 欲造佛像,絶于工人。 又問由余,答曰:『昔穆王造寺之側,應有工匠。 』遂於高四台南村內,得一老人,娃王名安,年百八十。 自雲曾于三會道場見人造之,臣今年老,無力能作。 所住村北,有兄弟四人,曾于道場內為諸匠執作,請追共造。 依言作之,成一銅像。 相好圓備,公悅,大賞賚之。 彼人得財,並造功德,于土台上造重閣,高三百尺。 時人號之高四台,或曰高四樓。 其人姓高,大者名四;或曰,兄弟四人同立故也。 或取大兄名以目之,故有高四之名,至今稱也。 」又問:「目連舍利弗,佛在已終,如何重見?」答曰:「同名六人,此目連非大目連也。 到宇文周時,文殊師利化為梵僧,來游此土,雲欲禮拜迦葉佛說法處,並往文殊所住之處,名清涼山。 遍問道俗,無有知者。 時有智猛法師,年始十八,反問梵僧:『何因知有二聖余跡?』答曰:『在秦都城南二十里,有蒼頡造書檯,即其地也。 』又云:『在沙河南五十里,青山北四十里,即其處也。 』又問『沙河』、『青山』是何語,答曰:『渭水終南山也。 』此僧便從渭水直南而步,遂得高四台,便雲此是古佛說法處也。 于時智猛法師,隨往禮拜。 不久失梵僧所在。 智猛長大,具為太常韋卿說之,請其台處,依本置寺,遂奏周主,名三會寺。 至隋大業,廢入大寺。 因被廢毀,配入菩提。 今京城東市西平康坊南門東菩提寺西堂佛首,即是三會寺佛。 釋迦如來得度大迦葉後,十二年中,來至此台, 第6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太平廣記 二》
第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