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句是從空間回憶那遙遠的邊塞生活;接下來,第二句「三十年前上此樓」則是從時間回憶那漫長的已逝歲月。 這句看來很平常,而且寫得又很簡單,既沒有描繪三十年前登樓的情景,也沒有敘說三十年來人事的變化;但字裡行間,感慨系之,聯繫上一句讀來,正如孫洙在《唐詩三百首》中評杜甫《江南逢李龜年》詩所說,「世運之治亂,年華之盛衰,……俱在其中」。 據近人考證,這首《上汝州郡樓》詩大約寫於唐德宗貞元二十年李益五十七歲時,由此上溯三十年,其第一次登郡樓大致在他登進士第後做華州鄭縣簿尉期間。 試考察他兩次登樓間隔期間所發生的事情:就作者個人經歷而言,他在鄭縣過了幾年鬱鬱不得志的簿尉生活,又遠走邊塞,先後在朔方、幽州、鄜坊、邠寧等節度使幕下過了長時期的軍旅生活;就時局變化而言,唐王朝愈來愈走向沒落,藩鎮割據的局面愈來愈積重難返,代宗、德宗兩朝,不但河北三鎮形同異域,淄青、淮西等地也成了動亂的策源地。 在德宗建中四年,汝州曾一度被淮西節度使李希烈攻陷;當李益第二次過汝州時,淮西之亂也還沒有平定。 三十年的變化是如此之大。 他舊地重來,想到此身,從少壯變為衰老;想到此地,經受干戈洗禮,是腹地卻似邊陲。 城郭依舊,人事全非。 這時,撫今思昔,百感叢集,憂時傷世,萬慮潮生,哪能不既為歲月更迭而慨嘆,又為國運升降而悲愴?這就是詩人在這首詩裡緊接着寫出了「今日山川對垂淚」這樣一句的原因。 這第三句詩,會使人想起東晉過江諸人在新亭對泣的故事以及周所說「風景不殊,舉目有江山之異」的話,也會使人想起杜甫《春望》詩中那「國破山河在」的名句。 而在李益當時說來,這面對山川、愴然泣下的感觸是紛至沓來、千頭萬緒的,既無法在這樣一首小詩裡表達得一清二楚,也不想把話講得一乾二淨,只因他登樓時正是秋天,最後就以「傷心不獨為悲秋」這樣一句並不說明原因的話結束了他的詩篇。 自從宋玉在《九辯》中發出「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悲吟後,「悲秋」成了詩歌中常見的內容。 其實,單純的悲秋是不存在的。 如果宋玉只是為悲秋而悲秋,杜甫也不必在《詠懷古蹟五首》之一中那樣意味深長地說「搖落深知宋玉悲」了。 這裡,李益只告訴讀者,他傷心的原因「不獨為悲秋」,詩篇到此,戛然而止。 那麼,到底為什麼呢?這個篇外意、弦外音是留待讀者自己去探索的。 (陳邦炎) 寫情 寫情 李益 水紋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這首七絶以《寫情》為題,細玩全詩,很象是寫戀人失約後的痛苦心情。 此詩所寫的時間是在女友失約後的當天晚上。 詩人躺在花紋精細、珍貴華美的竹蓆上,耿耿不寐,思緒萬千。 原來期待已久的一次佳期約會告吹了。 對方變心了,而且變得如此之快,如此之突然,使人連一點思想準備也沒有。 「佳期」而言「千里」,可見是遠地相期,盼望已久,機會難得。 「休」而言「一夕」,見得吹得快,吹得徹底,吹得出人意外。 而這又是剛剛發生的,正是詩人最痛苦的時刻,是「最難將息」的時候。 夜深人靜,想起這件事來,怎能不失眠呢?一、二兩句從因果關係來看是倒裝句法,首句是果,次句是因。 這個令人痛苦的夜晚,偏偏卻是一個風清月朗的良宵,良夜美景對心灰意懶的詩人說來,不過形同虛設,那有觀賞之心呢?不但今夜如此,從此以後,他再不會對良夜發生任何興趣了,管他月上東樓,月下西樓。 月亮是月亮,我是我,從此兩不相涉,對失戀的人來說,冷月清光不過徒增悠悠的愁思,勾起痛苦的回憶而已。 這首詩藝術特點是以美景襯哀情。 在一般情況下,溶溶月色,燦燦星光能夠引起人的美感。 但是一個沉浸在痛苦中的心靈,美對他起不了什麼作用,有時反而更愁苦煩亂。 此詩以樂景寫哀,倍增其哀。 用「良夜」、「明月」來烘托和渲染愁情,孤獨、悵惘之情更顯突出,更含蓄,更深邃。 此詩藝術上的另一特點是用虛擬的手法,來加強語氣,突出人物形象,從而深化主題。 三、四兩句所表現的心情與外景的不協調,既是眼前情況的寫照,更預設了今後的情景。 「從此無心愛良夜」,「從此無心」四字表示決心之大,決心之大正見其痛苦之深,終生難忘。 「任他」二字妙在既表現出詩人的心灰意懶,又描繪出主人公的任性、賭氣的個性特點,逼真而且傳神。 這種虛擬的情景,沒有借助任何字面勾勒,而是單刀直入,直接表達虛擬的境界,與一般虛擬手法相比,又別具一格。 (劉文忠) 夜上受降城聞笛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這是一首抒寫戍邊將士鄉情的詩作。 詩題中的受降城,是靈州治所回樂縣的別稱。 在唐代,這裡是防禦突厥、吐蕃的前線。 詩的開頭兩句,寫登城時所見的月下景色。 遠望回樂城東面數十里的丘陵上,聳立着一排烽火台。 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積雪一樣潔白而帶有寒意。 近看,但見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滿是皎潔、淒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樣令人望而生寒。 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觸發徵人鄉思的典型環境。 而一種置身邊地之感、懷念故鄉之情,隱隱地襲上了詩人的心頭。 在這萬籟俱寂的靜夜裡,夜風送來了淒涼幽怨的蘆笛聲,更加喚起了徵人望鄉之情。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不知」兩字寫出了徵人迷惘的心情,「盡」字又寫出了他們無一例外的不盡的鄉愁。 從全詩來看,前兩句寫的是色,第三句寫的是聲;末句抒心中所感,寫的是情。 前三句都是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鋪墊。 開頭由視覺形象引動綿綿鄉情,進而由聽覺形象把鄉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 前三句已經蓄勢有餘,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寫出。 李益卻蹊徑獨闢,讓滿孕之情在結尾處打個迴旋,用擬想中的徵人望鄉的鏡頭加以表現,使人感到句絶而意不絶,在夏然而止處仍然漾開一個又一個漣漪。 這首詩藝術上的成功,就在於把詩中的景色、聲音、感情三者融合為一體,將詩情、畫意與音樂美熔于一爐,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意境渾成,簡潔空靈,而又具有含蘊不盡的特點。 因而被譜入絃管,天下傳唱,成為中唐絶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陳志明) 江南曲 江南曲 李益 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 這是一首閨怨詩。 在唐代,以閨怨為題材的詩主要有兩大內容:一是思征夫詞;一是怨商人語。 這是有其歷史原因、社會背景的。 由於唐代疆域遼闊,邊境多事,要徵調大批將士長期戍守邊疆,同時,唐代商業已很發達,從事商品遠途販賣、長年在外經商的人日見增多,因而作為這兩類人的妻子不免要空閨獨守,過着孤單寂寞的生活。 這樣一個社會問題必然要反映到文學作品中來,抒寫她們怨情的詩也就大量出現了。 第11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唐詩鑑賞中》
第111頁